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从金色大米事件看生命科学的复杂性 精选

已有 5115 次阅读 2012-9-7 07:42 |个人分类:观点交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儿童, 实验, 逻辑, 金色大米

从金色大米事件看生命科学的复杂性


蒋继平

201296


近来中国的各类媒体, 包括人民日报,法制网和科学网等报刊和网站, 都在热烈谈论由美国塔夫茨大学使用转基因金色水稻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些健康儿童身上做人体试验的话题。 因为我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工作的一位科研人员, 自然对这样的话题比较关注。 前几天, 在科学网陈桂华博主的强烈呼吁下(1), 我已经以一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的身份, 简单地表达了我个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2)。不过, 最近看到各个方面对这个事件的种种不同观点, 我觉得有必要继续深入地谈谈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 以达到与大家一起交流的目的。


首先我觉得大家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 个人看问题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各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不一样。因而,有的人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有的人关心的是拿健康儿童做实验是否合乎人道,另一些人认为这是有关人体营养方面的试验,还有的人质疑参与试验的某方说谎, 等等, 不一而足。 看了这些文章和评论, 我觉得要想在这个事件上获得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和得到一合理的处理措施, 首先必须要将这个事件与政治区分开来。 这是因为科学仅是科学, 不与政治有任何关系。 科学一旦与政治纠缠不清, 那么其后果一定是不清不白的,对错也就很难说了。


其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在生命科学的专家, 在发表看法时, 一定要有理智, 不能凭个人的感情, 个人的喜好来任意发表看法。 要用科学的逻辑思维, 客观地分析事件的内容, 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理据。


再次, 在转基因金色大米这个事件上,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点上, 而是为什么拿正常健康的儿童作人体试验。 从科学的角度看, 正常健康的儿童本身不缺少这种维生素A, 给他们补充额外的维生素可能会引发维生素过量而中毒。 还有, 进行人体试验, 必须定期进行人体血清抽样检查,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 对于正在快速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来说,会不会造成他们心身上的伤害? 所以,在我看来, 即使必须在儿童身上做实验, 应该在那些正在遭受病魔折磨的儿童身上做。在病中的儿童, 没有其他选择,为了解除病患, 跟医生配合, 做血清抽样检查就是正常的。 更进一步来说,即使在正常健康的儿童身上获得试验需要的数据资料, 哪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个维生素A 在失盲儿童身上是否有效? 这些因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的儿童, 是因为本身的代谢出了问题, 还是因为食物中维生素A 的供量不够?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这个实验的科学逻辑很值得怀疑。


最后,我要说的是, 生命科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 它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 它需要全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物理, 化学,数学, 生物学和社会学。 这是因为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 这些环境就是物理学的内容。生物的生长就是代谢的过程, 代谢的过程就是化学反应。 对生物生长的观察记载需要数据统计, 这就是数学。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各个特性表现就是生物学。 因为生物是世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生物学必然与社会学有关, 要考虑到研究对象和领域的社会影响, 包括伦理道德, 这就是社会学。


这些复杂的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制约, 相互平衡的机制, 它们是环环相扣, 紧密相关, 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鉴于以上的种种理由, 我想对奋斗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同仁们说句知心话, 研究生命科学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不但要有全面的知识, 而且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更要有责任心和良知, 要能够理性行事, 不凭感情做事, 不为名利所惑,不能冒险, 生命是不能用来做冒险的试验品的。

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608312.html

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08542.html




“黄金大米试验”疑云调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609977.html

上一篇:圣经创世纪“DAY”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
下一篇:上帝开发地球的第一期工程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14 陈桂华 许培扬 刘旭霞 赵美娣 杨晓虹 赵斌 陆俊茜 曾新林 吴浩宇 武夷山 张鸿飞 者仁王 aobani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