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吹牛”怕啥?

已有 4672 次阅读 2010-7-21 20:13 |个人分类:科学网|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三峡, 洪水, 高考状元, 疑似吹牛, 牛校

       疑似吹牛,三峡,洪水,牛校,高考状元

       这是本文的5个关键词,大家看它们,一定会觉得我又要把好几个不相关的事情弄到一块堆儿整一锅“东北乱炖”出来。有点儿不可思议!无论如何,这5个词、14个字其实可以分成3组说3件事儿,明面似乎上没多大的关联,其实靠“疑似吹牛”这四个字儿,就能联系起来。因为,最近两天网上热炒的关于“三峡”与“洪水”、“牛校”与“高考状元”热门帖子中,都出现了“疑似吹牛”的现象。

     说他们是“疑似吹牛”,是因为我没那个精力和实力去考证是否真的有牛被吹死,报道出来的东西又有多少水分在里面(吹牛的成分)。唯一能确定的是,关于“三峡工程”的防洪抗洪能力说法前后不一致【1】,北大和清华两所中国的超级牛校各自录取了多少个高考状元的数据左右也对不上【2】。这样给我带来的思考就是一个问题:“吹牛”怕啥?

     答案其实很简单,调侃点儿的说法就是怕把所有吹过的“牛”牵到一起来(这是我在赵明老师博文下面的评论)比赛,甚至让吹出来的“牛”面对面地“顶牛”

     看看,把近10年来关于三峡工程的新闻报道、访谈消息列在一起,我们就会依次看到“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和“抗洪不能全指望三峡”这样的一连串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的说法。其实第一条明显“疑似吹牛”——没有积累足够年头儿的气象水文数据,谁能准确地描述“万年一遇”的大洪水的入库流量是多少?洪峰持续多长时间?洪水的总量多大?中国有气象水文数据的完整记录估计不会超过百年,大概出来个一下“百年一遇”的规模还算靠谱,估算“千年一遇”都难说,硬说“万年一遇”难道不怕老百姓说是不靠谱的“瞎掰”?第二条还算贴边儿,第三条算是彻底回归理性了,但说出来也注定要挨骂了。因为这三条消息一旦被人在往上雇狗(Google)闻出来或者摆弄两下给读出来(百度),放在一起一晾,谁都会说关于“万年一遇”或者“百年一遇”的“吹牛”。道理很简单,一般老百姓关心的是洪水会不会淹到自己家门口、要不要带着家里的细软和值钱东西跑路,而不会去思考大坝的结实程度与库容量哪个和洪水有关,更难理解来了洪水偏偏还拼命地开闸放水是为了啥?专家们如果把道理说的通俗点儿就是几道小学应用题的事儿,或者举个家里洗澡盆放水的例子让老百姓回去做把实验就OK,可惜有人非要往百年万年一遇上扯,这样搞下去没法自圆其说,如何逃得了“砖家”的头衔和纷纷飞来的“板砖”?

     据报道北大和清华两所“牛校”分别“招进去”的很多高考状元,但其人数之和似乎超出了状元们的实际人数,这当然难免让人怀疑,牛校“吹牛了”(恶搞一下)。其实,面对这些“高考状元”这类一流的学生所有的大学眼红着呢,你们两家全给包下来照单全收了别的学校虽然没辙,但千万不要拿广大考生及其家长们的智商开玩笑,否则考不进牛校的人或许会借机自豪一把——俺们在小学算术上居然比“牛校”的强。“牛校”们抢夺完了高考状元后又迅速报道出来的目的大概是要炫耀自己如何的牛,但结果不大好,因为不幸演变成了“吹牛”比赛。原因很简单,如果就一家“吹牛”没事儿,只要不录取十成以上的高考状元都不会露陷儿,可两家非要赛着个儿并膀子站在一块吹就不幸了——成了“顶牛”。当然,双方肯定也都言之凿凿,有数据来源的,可以给出一些说法,只不过老百姓懒得去理解那些说法,专心来看“顶牛”。

      从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吹牛”其实不怕上税,因为哪个国家的《税法》中都没有“吹牛税”这一条款,但“吹牛”就怕有人较真,坚持把吹出来的“牛”牵到一起来对比,更怕牛们互相顶,这么一比一顶,吹起来的大泡泡就必然破裂。

~~~~~~~~~~~~~~~~~~~~~~~~~~~~~~~~~~

参考:

【1】赵明:三峡大坝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川剧——变脸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843

【2】王随继:浮躁症又在名校间泛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94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46142.html

上一篇:“对策”对么?
下一篇:达到“境界”的径阶
收藏 IP: .*| 热度|

23 武夷山 杨学祥 诸葛淑媛 陈儒军 陈绥阳 曹广福 赵明 王修慧 刘雯 丁甜 孙庆丰 盖鑫磊 苗元华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丁能根 丛远新 刘广明 洪坤 王随继 曾新林 icct2006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