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古尔德和他的椅子
刘钢 2009-11-2 13:24
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加拿大钢琴著名演奏家,被称为钢琴怪才。以演奏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乐曲闻名于世。在他短短的50岁生命中,他灌制了大量钢琴曲,可是真正要说到他的代表作一定是他1955年灌制的巴赫名曲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1955年他第一次在 ...
个人分类: 收藏鉴赏|858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疾病与幸福
刘钢 2009-10-19 16:06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说过,通往幸福之路的第一条便是健康。他认为疾病影响人的心情,并使人感到痛苦。有的疾病能忍受,有的则不能。我不清楚罗素是否生过病,反正他活了很大年纪,快100岁了。即使有过什么病大概也都属于能够医治好的,比如说他49岁来在中国讲学时,为显示绅士风度而 ...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51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业余的才是美好的
刘钢 2009-10-18 12:59
凡是业余的,才是美好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他毕业之后在专利局当个小职员,有相当多的空闲,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就是在专利局期间,他发表了几篇著名的论文,包括狭义相对论。后来,他告诫年轻人,要他们不要急于确定专业,先找一份有充足思考空间的工作来干干,然后再决定是否进 ...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55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如何理解信息——能有通用的定义吗?
刘钢 2009-3-27 19:26
这个话题比较大,有谁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所以就让我们从最近的开始吧。自从1949年以后,大陆和台湾在各个领域的术语上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分歧。那么之于Information这个词也是如此。大陆将 Information一词译为信息而我们一般都认为,台湾则将其译为资讯。果真如此吗,所以下面我 ...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6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莱布尼茨为人类留下的遗产
刘钢 2009-3-18 23:03
莱布尼茨为人类留下的遗产 在人类思想史上,莱布尼茨是个极为少见的全才。当年普鲁士的一位皇帝曾说过,莱布尼茨一个人就是一个科学院。他一生发表过的东西不多,给人留的文稿却相当丰富。为了研究撰写布伦瑞克家族(Brunswick Family)的历史和家谱,莱布尼茨收集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莱布尼茨逝去后,布伦瑞克家 ...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6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莱布尼茨与他的计算器
刘钢 2009-3-16 11:03
按:这篇博文是我在中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的论文的另一部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曾部分予以转载。可是由于版面限制,不得不删节一些,在此我将全部内容贴在这里。供大家分享: 莱布尼茨与他的计算器 大家都知道,莱布尼茨做过好几个计算器,我的问题是当年他做计算器干什么?据说1673年到伦敦旅行时,他随身携带的 ...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8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莱布尼茨对德国建国的贡献
刘钢 2009-3-10 13:11
按:这是我数年前参加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的长篇论文的一部份,我觉得莱布尼茨在对德国建国的作用远远没有被我们中国人认识到。只知道他是个哲学家、数学家等,实际上他当年在未普鲁士宫廷服务是所作的各种政策咨询工作的意义,我认为要远大于他目前被我们承认的贡献大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对莱布尼茨感兴趣的地方所 ...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97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机器发现与科学方法论
刘钢 2009-1-3 10:09
机器发现涉及到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如果我们说传统的科学方法论是一种纯软东西,那么所谓机器发现(machine discovery)就是指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科学方法论的结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它们与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结合,是比较硬的意义上的一个领域了。 我国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 ...
个人分类: 认知科学|55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儒家学说与莱布尼茨
刘钢 2008-12-31 11:03
儒家文化对对德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哲学方面,尤其是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这位被视为近代德国启蒙哲学的鼻祖。 莱布尼茨学贯西东,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兴趣浓厚,被称为狂热的中国崇拜者。(Sinophile)20岁以后他就接触到来华传教士及其他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的书籍和报道, ...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739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