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氙气被列入兴奋剂是否合理?
孙学军 2025-7-4 11:13
最近英国人通过吸入氙气,实现了不吸氧快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再次引起人们对氙气吸入的兴趣。我也曾经对氙气的兴趣非常高,主要是基于这种气体是化学惰性气体,竟然具有惊人的麻醉作用,而惰性气体麻醉恰好是本人所从事专业的一个科学问题,当然我们主要面对氮气的麻醉作用,但氮气麻醉效应相对比较弱,而氙气的麻醉 ...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4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在畜牧业的应用价值【中农科院】
孙学军 2025-6-24 07:07
氢气具有安全性和效应广泛性,在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中证明对多种疾病的潜在价值。人类疾病的治疗目前尚属于远景,但作为健康促进工具,由于氢气的巨大安全性,通过简单吸入饮用氢水泡浴等多种方法,用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价值十分突出。对于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和氢气本身的成本优势,让这种工具在农业和畜牧水产等领域业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8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疗法:对抗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新兴策略
孙学军 2025-6-20 04:57
民主的 氢气 疗法:对抗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新兴策略 摘要 衰老是多种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随着全球老年人口的增加,研究和开发针对年龄相关疾病的策略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氢气 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手段引起了广泛关注,因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能够调节细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8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吸入对蛛网膜下出血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日本
孙学军 2025-6-2 15:02
氢气吸入和鞘内硫酸镁通过抑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中的皮质扩散去极化改善缺血 作者单位: a 国防医科大学神经外科,3-2 Namiki, Tokorozawa, Saitama 359-8513, 日本 b 国防医科大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和治疗系统部,3-2 Namiki, Tokorozawa, Saitama 359-8513, 日本 c 社会医 ...
个人分类: 呼吸氢气|9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产氢掺镁涂层对牛肉丸代谢组学和挥发物组学的影响
孙学军 2025-5-29 10:05
产氢掺镁涂层对牛肉丸代谢组学和挥发物组学的影响 亮点 产氢掺镁( H₂-P-Mg)可食用涂层处理的肉丸色泽评分更高,微生物数量更低。 H₂-P-Mg可食用涂层抑制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和生物胺的形成。 H₂-P-Mg可食用涂层改变了肉丸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水平。 H₂-P-Mg可食用 ...
个人分类: 诱导氢气|6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化珊瑚钙生物医学效应研究进展
孙学军 2025-5-25 08:46
氢化珊瑚钙 生物医学效应研究进展 氢化珊瑚钙是一种新型高效固态分子氢载体,具有抗氧化、降低炎症水平、减少细胞凋亡和改善线粒体功能等生物学功能,可通过有效补充氢化珊瑚钙来抵抗氧化应激。本文综述系统阐述了氢化珊瑚钙的生物活性及其在治疗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治疗 ...
个人分类: 诱导氢气|9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微纳米气泡氢水灌溉提高空心菜对镉的耐受性: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调节和氧化应激的缓解
孙学军 2025-5-10 09:57
微纳米气泡氢水灌溉提高空心菜对镉的耐受性: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调节和氧化应激的缓解 亮点 - 通过地下滴灌(SDI)系统向植物根际输送微纳米气泡氢(MNBH)水。 - 施用微纳米气泡氢水可改善植物生长、光合速率和根系形态特征。 - 施用微纳米气泡氢水可清除活性氧,并减少镉在植物体内的生物累积,从而缓解 ...
个人分类: 植物氢气效应|12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双功能析氢水凝胶用于糖尿病伤口治疗
孙学军 2025-5-8 12:35
双功能析氢水凝胶用于糖尿病伤口治疗 研究 亮点 - 设计了一种将纳米颗粒转化为二维纳米片的实验方法。 - Z型异质结展现出双功能光催化活性。 - 有效整合光催化产氢与葡萄糖降解。 - 氢气的抗炎和清除活性氧(ROS)作用,与降低葡萄糖水平协同发挥作用。 - 协同调节微环境,促进糖尿病足溃疡(DFU)伤 ...
个人分类: 诱导氢气|12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与牙周病 研究综述2025
孙学军 2025-3-19 11:12
氢气 与牙周病 研究综述 氢气 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应激试剂,在医学领域已得到广泛研究,且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被报道。本综述首先探讨了 氢气 缓解氧化应激的机制。鉴于当前临床牙科治疗中对抗氧化剂的需求,我们总结了氢气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未来潜力。最后,以氢气治疗牙周炎为例,我们构建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1542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7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