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chm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tchmo

博文

科学与艺术系列之: 背着壳子的蛾子们 精选

已有 12567 次阅读 2015-12-17 09:4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忙碌了一阵,终于得空写些好玩儿的给大家。 今天介绍的新鲜玩意儿其实在心里惦记了很久,只是一直没机会深入研究。 第一次注意到这个还是在几年前的一个午休时间坐在户外长椅上,忽然发现一些小东西在移动


 http://v.qq.com/page/q/9/6/q0175bqtb96.html


赶紧录了像(发朋友圈。。。不对不对,还没微信呢)发Facebook请教。可惜朋友圈小、人品不够,找不到答案,只得搁置。


一两年后偶然间看到这张照片




顿时想到长椅上的小锥子们,也许这就是答案?


Caddisfly, 中文叫石蛾毛翅目(Trichoptera)成虫的通称,幼虫叫石蚕。石蛾外形似蛾,身体和翅面有短毛。触角较长,呈丝状。口器为咀嚼式,但没有咀嚼功能。幼虫石蚕生活在水中,能够吐丝把细沙和草茎缀成管,居于其中,偏爱较冷而无污染的水域,其生态适应性相对较弱,是显示水流污染程度的较好的指示昆虫。发育类型为完全变态。全球已知有12000多种 (此段摘抄于 Wikipedia。一般来讲,Wikipedia 的中文也都过于简单,这该怨谁呢?怨百度百科吗?呵呵)。


虽然叫石蛾, 但是 caddisfly 并不是蛾或者蝶,后两者属于鳞翅目。它们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Table 1. 毛翅目和鳞翅目的主要区别

 

毛翅目(Trichopter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进化

古老种群

可能从毛翅目进化来

翅膀


关于蝴蝶的鳞翅,请参考

蝴蝶体表显微照片

生境

水中

陆上

触角






石蛾的生命周期:幼虫是有腮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水下生活,蜕变为成虫后最多仅有数周时间完成繁衍后代任务。



石蛾成虫的婚飞mating party,盛况空前啊!


石蛾名字由来是因为大多数种的幼虫在水下生活时会采集周边杂物建造”背壳“(其中一些基本是以自己吐出的蚕丝为主形成网状结构固定在某地, 见下图)。


既然是为了保护柔弱的身体,坚硬的石材自是首选。当然“建材”是可以灵活多样的。


可以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这样的:



来个集体展示:



石蛾对垂钓者来说不陌生,模仿石蛾或者蜉蝣的钓饵颇受欢迎:




下面说说艺术


石蛾幼虫的这种组装技能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之前笔者介绍过利用蜜蜂搞艺术创(勤劳的蜜蜂,艺术的蜜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4385-871310.html这回看看艺术家们又会拿石蛾做什么。


法国的Hubert Duprat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喂养他自己的石蛾幼虫,特别之处是水缸里放的是金银珠宝。虫宝宝们别无他法,只好“堆金砌银”搞创作。




另一位艺术家来自美国。Kathy Kyle 因为前夫研究石蛾偶然发现了这个神奇的“艺术家”。她于1995年创建了Wildscape珠宝公司,生产一系列石蛾幼虫制造的首饰: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但是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开始时笔者提到的那个“小锥子”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而石蛾的幼虫是生活在水下的。。。这个。。。呵呵,好吧,俺承认错了。正确答案是这个小东西:



话说一日笔者一时兴起给家里领导看上面那个视频,并说道:看俺发现的神奇小虫!没成想人家投来鄙夷的目光:这有啥好新鲜的?

袋子虫嘛,老家有的是,小时候还拿来玩儿。。。。

Bagworm moth (Psychidae )蓑衣虫避债蛾或是袋蛾、袋子虫、吊袋蛾)是一种真正的蛾子,和前面介绍的石蛾类似,幼虫也有收集物件儿“造房子”的习惯:




这“伪装”真是不错!


神奇的是很多种母蓑衣虫成熟后并不变身成蛾,而是缩在“闺房”里等情郎,之后表演“空中芭蕾”: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既然石蛾可以“艺术创作”,那么避债蛾呢?答案是肯定的。


来自日本的Aki Inomata 美眉独辟蹊径,将时装裁剪成碎片供蓑衣虫“盖房子”:



视频为证:http://v.qq.com/page/i/i/6/i0176sojki6.html

这件事教育了笔者:想要答案,与其花十个小时在网上搜寻,不如接受老婆鄙视一分钟来得快。



P.S. Aki 很喜欢和生物搞互动,她还为寄居蟹做过透明的“房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4385-943945.html

上一篇:Pirelli Calendar 2016
下一篇:圣诞老人平安夜雷达追踪
收藏 IP: 138.80.0.*| 热度|

24 王嘉文 陆俊茜 徐令予 陈楷翰 陈宜波 许培扬 李承哲 黄永义 李东风 张科兴 徐晓 张骥 季顺平 陆玲 秦耿 谢强 白龙亮 梁红斌 谢平 苏德辰 王天一 shenlu icgwang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