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2782726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278272611

博文

出国小感(一) 精选

已有 18330 次阅读 2015-11-19 02: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小序:上个月应实验室同学邀请和导师要求,给实验室同学讲解了我在国外一年的留学经历。本想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的,可惜一直总以工作未定为借口,拖赖着,可心中一直有这个事儿。今天回宿舍的路上和师弟聊天,师弟无意说另一个师弟也在学仿真软件,他说他好希望那个师弟学的快点,以后他们可以一起建模。骤然间心头一阵,想起来也曾答应过师弟要和他一起学习的。无奈工作的事未定,无心思顾忌。深思之,其实是自己心态不够好,这段时间没有调整好心态,使得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更重要的是答应别人的事儿没有做,不够诚信。希望自己能够摆脱拖延症,把想做的事儿快快付诸实践,不再这样空虚下去。此外,文中皆是基于我个人在那面的观察和与别人聊天得知,没有太多的实证,有些可能不够准确,还望阅读此文者批评指正,在此先提前谢过。

 

 

在讲这一年在国外的感受前,先说点题外话。这段时间总有同学和实验室师弟师妹问我如何申请出国和联系导师的事情,那么我就用简短的几页PPT说一下派出前的事情。


派出前,第一步就是要联系导师。通常是需要用邮件和导师联系。那么怎么联系导师选择学校呢。一种就是利用关系网络,比如让自己的国内导师推荐、或者朋友导师推荐等等。如果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可以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可以了解到哪个学校的哪位老师比较好,比较牛,比较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积累的少一点的可以通过顶级期刊中高引论文来作为参考,一般能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还是高引的都有一定的实力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根据排名,权威点的比如USNews, QS, 还有上交大也有排名等。看排名时,希望大家不仅仅看综排,还要看专业排名,如果有一定基础的,也可以打听下研究方向的排名,不过研究方向的排名大部分是口口相传的,权威的可参考的目前我所知的几乎没有。也可能是我知识有限,请大家自行挖掘。

在和导师联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礼貌,多说有些could you, please, Ireally appreciate等等的话,让人家感觉买卖不成仁义在,不要上来就说我怎么怎么样,让人家觉得你语气很强硬的要接收函。另外,一定要表现出来态度很诚恳,让人家觉得你出来真的是来学习的,而不是个offer来旅游的。此外,在和导师联系时,一定要说明自身条件,比如说拿CSC的经费出来,需不需要导师支付什么费用,要在那里呆多久等等。建议大家最好归类分条说,这样人家就算没时间大概扫一眼也知道你想干嘛,适不适合去他那。一大段的文字堆砌让人抓不住重点。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和外国导师联系的过程中一定要主意说话语气,不要表现出崇洋媚外,也不要感觉我们在跪求人家,要不卑不亢。在选择导师时,我个人建议首先选择一个人好的,不会抢占你成果,也不会让你完全当免费劳动力,也不要有民族歧视的,会为学生考虑的老师。我个人认为选择一个好老师的优先度要高于选择一个学术能力强的人。这直接关系到你在异国他乡过的会不会快乐。当然,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之后就是办理各种手续,国内学校的,比如是否停学生系统,学籍管理等。在和外国办理手续时特别提醒一点是国外学校是否把保险作为发DS2019表或者I20表的先决条件,有些学校可以是到了美国之后再买保险,而有些学校是没有买保险就不给DS2019表或者I20,这个大家先问清楚。大家在买保险时一定要主意买的保险是否符合学校的规定,各种cover值,请特别注意。之后还要和国家办理一些手续,如CSC的手续等。当一切都办理妥当,就可以定机票,准备着手租房子等事情了。


然后是派出之后的事情了,我去的美国XXX大学,这个大学。。。。。。,此处省略。我在国外一年的经历,将会从学习、生活和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文化和生活可能会穿插着说。我美国导师是个美国人,我去之前有4个博士生,我去了一年,看着他送走了三个博士生。4个师兄师姐来自4个不同的国家,但是我们相处的很快乐。

刚去美国的第一个星期是痛苦的,之前只知道美国租房子是裸租,没想到裸到没有床、没有床架、没有被褥、没有灯、没有桌椅。刚去的时候还要借着路灯与月光改论文。晚上睡觉盖着带去的棉衣,几次被冻醒。每天要背着电脑走到学校的校车站,单程1.9miles的距离。刚去的时候感觉还是很辛苦的。每天走太累了,就买了自行车,可是那面经常风很大,骑自行车有时候更为不方便。记得有次看天气不好,想着早点回家,结果走到半路上下雨了,怕雨把电脑淋坏,脱了外套把电脑包裹起来。因为路上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也没有红绿灯,只得见机行事,可是看着车从身边一个一个开过,都没有给我让路的样子,在雨中浇了好久,才有个车慢了下来示意让我先过,当时心里特别感动。还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风很大,我艰难的骑着自行车,路边给我让路的黑人司机大哥(目测身高190+,体重200+)都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后来,外导要我去上两门课,一门是我们系一个特别牛的老师的课,一个是我导师的课。这两个课都在晚上,一个周三,一个周四。印象特别深刻,周三的那节课,像是被诅咒了一样,每周三必下雨,有时候上午还晴天,晚上就下起来了。有时候从教室走到校车站也会被淋的半透。有时候老师压堂,赶不上9点半的校车,只能坐下一班,通常到另一个校区已经晚上10点了,还要在回家,经常快10点半了才到家。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完全没有心思去听老师讲什么,而是怎么回家,那时候室友还没有车,班级同学又不认识。好不容易见几个中国人,还都没车。最后搭讪伊拉克大叔成功,他送我回家的。记得有次他送我回家,路上看见一个高高大大的黑哥大半夜10点多坐在马路边,心下一凉,幸好大叔送我回来了,不然我自己一个人,好危险,这么多的树林,又没有房子,被抛尸了都不会被发现。刚买回自行车的第一天去上课骑去的时候没觉得什么,晚上上完课十点多回来的时候以为总是上坡路不好骑,后来才发现是自行车没气,一路上相当于推着自行车回来的,看着零星的几个黑哥的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心理怕极了。晚上快十一点到家,累的满头大汗,跑到洗手间就自己眼泪就不住的流下来。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我经常看着我的玩具小恐龙用来自勉:长的不好看,就要努力、要依靠自己。经历一年,心理也没有太多的大喜大悲,没有太多的期盼,对很多事情也顺其自然,有时候一个人听着自己喜欢的歌,静静的学习都会觉得岁月静好。


在美国,上半学期上了一门专业课和一门我导师的课,下学期,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主动去上了另外两门课,虽然不是我导师要求的。我仅通过我的了解总结一下美国学校的课程特点。


虽然我不是数学专业的,但是那面的课都特别注重统计、也注重编程。这两个图片是我给一个同学讲作业时候的推导过程。而且基本上每门课的homeworkquiz特别多,homework基本上是周周有,而且基本上是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去完成的。Quiz也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无论是quiz还是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都是没有作弊的,可能因为后果很严重吧。很多课也都有project。基本上就是实践性的问题,几个同学一组去解决。最后小组不仅要汇成报告,还要做presentation,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Project上需要的数据或者有些用到的模型是不一定已知的,还需要自己去查阅。这是我在做project时查阅好几本书的情形。除了上课和project,美国的研究生还要求每学期要听一定数量的seminar。这些seminar主讲人有是其他学校的老师,有是企业的人,也有要来应聘的博士生。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很好,让学生了解了研究前沿,还知道企业在做什么,对于应聘者也是锻炼,看能不能hold住场。在美国,我认识的很多学生一学期最多修4门课,他们没有说这学期必须上什么,而是在学制内完成一定的学分,不管你是今年上那门课还是明年上那门课都行。此外,我认为作业繁重,project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等原因也是造成学生通常选择4门或者更少课程的原因。


在美国很多课都是在晚上上的,这是考虑到很多学生在做兼职,还有一些公司的人,他们白天要上班,晚上才能过来上课。说到工作,那面很注重实习。实习有很多好处,有些实习可以转成学分,而且,如果有实习经历,特别是在牛的公司实习会为学生找工作填上重要的色彩的。美国的学生年龄差异很大,比如我常提到的伊拉克大叔比我大10岁,而有些同学也比我小23岁,这个是和国内还是有些不一样。在美国很多大龄博士,他们有些是退休之后去读博。据我房东说他们60岁以后就可以由政府出钱免费读博了。其实在一些教育、心理等教室里面还能看见一板一眼学的有模有样的大爷大妈们。而且那面一些学生读书兴趣化,这个和国内不太一样。国内很多学生都太功利化了,什么好找工作就选什么。虽然这种现象在美国也普遍存在,但是他们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比例要比我们国人大些。


再总结下中国学生的特点。中国学生普遍算是年龄偏小的,对研究生而言。那面有些学生是工作了几年再来读学位的。中国学生还喜欢群聚。这点不仅仅表现在他们喜欢一起租房子,还表现在上课时喜欢坐一起,做project时也喜欢一组。其实我个人是不太倾向这种的。既然出国是为了接受那面的文化和教育,那么干嘛不借此机会多和外国人一组,看看不同国家的人是什么思维呢?我们都是中国人,受的教育都类似,想问题的方式也类似,而且中国人在一起做project,也会就变成了用汉语讨论。我觉得这样得到的锻炼就少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总是被误以为很有钱。像我这种穷人家出来的农村孩子被外国人问过好几次。中国学生还有个特点,要么很学霸,像我们系的一个从清华过去的大神,平均分90多,成了很多人膜拜的对象。要么很学渣,就是各种挥霍。庆幸的是我被N多人误认为我是学霸,其实我是学酥,看着像学霸,其实很渣。

那面一个老师的学生不多。他们不怎么把硕士生算作自己的学生,硕士生也不怎么跟着导师做事。那面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和我们实验不同,好几个人做同一个项目负责同样的事情。大部分时候导师会和学生单独聊研究的事儿,开大会的时候也有,但不经常。需要注意的是在那面见导师是要邮件预约的,他们不太喜欢接电话。在和导师及其他学生交流时,其实我们有时候不仅仅是语言不好,有些时候是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和导师沟通困难。记得我在美国的时候给我美国导师整崩溃好几次,他说话就喜欢yes no。而我喜欢先解释原因,而且有些不是0 1,而是0.5 就给他整混沌了。所以在和外国导师交流时,多留意他们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个能使沟通更顺畅。

此外,在和那面导师一起做研究时还要注意一点,论文的挂名问题。那面的老师是不喜欢你没经他同意就直接把名字挂上去,他会觉得很冒犯他,而且处理不当很可能还会上法庭。我美国的导师人就很好,从来不和学生抢占成果。而且对我也很好,虽然我不是他的正规军,但是我的论文大到怎么组织,每段写什么,小到每个公式的推导、标点符号、角标等问题都会细致的改。每次修改都会总结到一张纸上,要我注意什么,哪些地方要重写等等。而且还不厌其烦,我导师是要把东西改到他觉得满意了才会投。我的那篇论文投稿前改了不下10遍。而且改到第4 5遍的时候,我导师说,leilei我终于知道你写的是什么了。可见,我以前的英语多差,写的多不好,他都耐着性子给我改。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感激他。


在那面无论是研究还是找工作,总能听到这样的几个词。Healthcare,可能是因为奥巴马的政策引导,很多学校这方面都很火,就连招聘教师上都有显示。Big data,这个就不说了,好像它现在在全球都很火。3D printingmanufacturing是相关联的,3D打印必然会给传统的制造模式和方式带来冲击,这个也很有研究价值。CS,巨好找工作的一个专业。Energy/power这个企业研究所需要的人很多,高校的这方面的项目也很多,比如我所在的实验室另一个同学就是做风力发电优化的。还有另一个同学做整个州的发电策略,比如预测未来多少年要用多少电量,用什么发电方式,比如风电、核电、火电怎么保证其可靠性还要降低空气污染等。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方面,发觉自己的兴趣。

 

好了,学习类的就先说到这吧,太晚了,要睡觉了。关于生活和其他,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95207-936475.html

上一篇:十月杂感
下一篇:出国小感(二)
收藏 IP: 222.178.10.*| 热度|

27 李天成 张洋 璩存勇 孔梅 黄永义 姬扬 白龙亮 季顺平 蒋德明 田云川 罗建泉 韩枫 苏光松 姚伟 邵鹏 李自民 刘拴宝 马亮 侯治平 黄仁勇 蒋敏强 李浪 强涛 shenlu biofans neilchau cyllc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