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异性情感是美的根源

已有 5554 次阅读 2015-9-14 14:49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网上谈这个题目,有被扣帽子的风险,但希望此文能矫正一些误导提法,帮助天生就成熟晚的男生。


美学,希腊语:Aesthetica。一般美学专著回避性,而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谈美学,不得要领。

那么彩虹,漓江山水,熊猫老虎花猫是美的,和男女感情有关系吗?

太有关系了,自然环境,当且仅当宜人居宜人性才是美的。

人造之物如各位拿的书,用的笔记本,看的高清电视,边长比要做成0.618的比例,来自于代表健美和生育能力的人体最佳比例--黄金分割比,尺寸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物品不犯法,但是不美观。


婴幼儿喜欢甜食肉食不喜欢苦的东西,是因为基因记住了天然植物特别是苦的植物一般是有毒的,比如常见y有毒植物就很苦,也记住了天然肉蛋奶糖蜜一般是无毒的。

更科学的说,苦是一种主观感觉,是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动物和人类的味觉把有毒有害的植物定义为“苦”,有益的食物定义为“香甜”(-----美---)。

那苦瓜为什么无毒呢?恩恩,进化很慢也不精确,不能代替化学分析。


与上述道理雷同,人和动物的基因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把适合繁衍后代的客观事务沉淀为/定义为主观的美感。


美是相当感性的特征,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村野文盲的教育程度有天壤之别,但他们对人对自然美的感觉无显著差异。

自然和人造之物本身无所谓美不美,其美乃是间接靠是否适合养育万物繁衍后代衡量的。


官媒基本上把性和黄赌毒混为一谈,是有意无意的误导。实际上,真像和真实不是这样的。

人世间,没有性,丧失性,才是不美的,本能告诉我们要避而远之。


学校和官媒,不应该教育学生,性爱是洪水猛兽,

相反,老师和家长,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告诉学生,纯洁的性爱是美好的。



[1]靡靡之音比坦克大炮更强大

[2]http://cul.sohu.com/20161111/n472956892.shtml

性偏好和艺术偏好是一致的吗?对美好事物和对世间万物的审美观跟我们的自我人格又怎样的关系?

  英国人阿兰·德波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在“轻哲学书系”《在爱情与欲望之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2016年8月)中,浅入深出的分析和探讨了这个问题

以貌取人=侮辱和肤浅?人类更看重内在吗

  当我们说自己喜欢某人是因为对方看起来“性感”时,听起来我们是在以一种侮辱人的肤浅标准来评价对方。我们的文化在这一点上很严格:不能以貌取人,这才是有教养的社交圈的文明观念。在宣称对某人有好感之前,我们需要通过交谈循序渐进地了解对方,一见钟情或者春心摇动是不足取的。以貌取人甚至有违人性,因为外貌往往很难大幅改变,不像个性那样据说可以由自己操控。我们认为人是由内在和外在两部分自我所组成,而且我们更看重前者。


  但不可否认的是,身体外貌在我们的命运和欲望中占据着惊人的重要分量。我们可能会立即认为对方很“性感”,很多时候仅仅是根据一张照片或街头一瞥,然后就在脑海里幻想一起去度假有多么愉快。

  在我们抛弃相貌无关紧要的陈词滥调之前,先问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某人的相貌激起别人的情欲时,实际上真正要说的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被他们身上的什么所吸引?确切地说,迷人的人究竟有何魔力吸引我们?

  总被性感吸引是本能:大几率繁殖更健康后代!

  对此问题,进化生物学再次提供了颇为有力且值得注重的答案。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被美所吸引仅仅出于一条简单而明确的理由:美代表健康。所谓“美丽的人”——或者说得随意些,所谓“性感”的人——本质上就是拥有更强免疫系统且精力充沛的人。我们喜欢这样的人(或者说我们被这些“美色”诱惑)是因为我们推测——通过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敏锐直觉,让我们得以在复杂而紧迫的情势下迅速做出决定——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理论上我们极有可能获得绝好的机遇,生育出更健康更强壮的后代。


我们所谓的“性感”, 在生物学意义上就是“健康”的同义词。

  从研究出发,进化生物学者得出结论,“性感”并非无法归类的抽象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他们的脸是对称的(也就是说,左半脸和右半脸几乎是一样的),而且五官端正、比例恰当,这样的人就是“性感” 的。

  进化生物学者并不讲究超自然的那一套;他们坚持认为,在我们对某种脸型的特殊偏好背后,隐藏着一个合乎逻辑的科学动机。面相的对称与均衡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其反面——不对称和不均衡——标志着一个人在早年曾经患过疾病,也许那时还在娘胎或者还很小的时候,也就是自我尚未定型的那段时期。胎儿的DNA受到微生物的破坏,或者孕妇在孕期的前几个月遭受重大压力,都将对胎儿的五官留下遭受这些不幸的印记。我们的相貌指示了我们的遗传命运。

  反驳进化生物理论的这种观点:我们大脑的某个区块深深镌刻着人类最古老的对于求生的执着,因此美是健康的终极象征。这一理论同样似乎正确地描述了人的相貌中许多微小但值得重视的关键因素——比如,鼻梁高那么几毫米,抑或双眉间距宽那么一两分,都可能极大地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反应。根据这一理论,以貌取人不再是肤浅的看法。进化生物学虽然承认我们常常以貌取人,但它也主张相貌本身绝非无足轻重的小事,而确实关联到了一些深刻本质。被某个人吸引首先是被他身上的某些品质所吸引,性欲和对美的倾倒与人生的终极目标相关联,那就是:生儿育女。

  好悲哀,控制人类性欲产生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健康!

  然而仔细一想,这种生物学的解释多少有些令人沮丧,它令我们对他人的性欲局限于一项非常单一的标准,那就是:他们是否健康。

  当然,我们并非不在乎这项标准。只不过既然建立美好的共享人生需要许多的条件,那么我们对潜在伴侣的外貌怀有好感,就必定不只是跟对方的身体健康有关。

  司汤达以“美是幸福的承诺”这句格言,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生物学死胡同的出路。他对美的这个定义,一下子扩展了我们认为某人长得美的理解范围。这个定义远远超越了健康:我们称赞某人美,是因为从他们的脸反映出他们内在的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使我们凭直觉认定可以跟他们建立起成功的关系。

  相由心生!让你迷恋某人的一定不仅是皮相和肉体

  肖像画令我们知道,外貌可以传递出人物最真实的品质。肖像画之所以深具启发性,就是因为所画的对象的许多特质确实就呈现在表面上。外在的身体自我不一定与隐藏在我们皮肤之下的内在的深层人格互相冲突,两者可以互相整合达到一致的状态。因此,我们觉得某些人相貌诱人而想要和他们上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在乎或者无视其“真实的自我”。更确切地说,如果我们在他们的双唇、皮肤、嘴巴和眼睛当中察觉到了某种令人兴奋的“善”——按照司汤达的说法,就是幸福的承诺——我们可能会被点燃激情,热切渴望接近对方。

  时装不但让你性感,更体现价值观道德感和心理倾向

  给人“性感”印象的心理层面也可以从服装反映出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时装刻意凸显了健康身体的特征——至少隔一段距离看是如此——尤其是腿部、臀部、胸部和肩膀等部位。


  然而,如果时装仅仅提供健康的信息,那未免太过单调。这么一来,各大公司与设计师推出的品牌——不论是D&G、Donna Karan、Céline和阿玛尼,还是Max Mara和Miu Miu——就没必要有各种细致入微的差别了。凸显身体的健康也许是时装的一大使命,但时装的抱负远不止于此,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为女性提供着装,也为五花八门何谓有趣迷人的观点提供支持。在所有无穷的变化中,服装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感以及心理倾向,我们根据服装所传达出来的整体信息判断它们是“漂亮的”还是“难看的”。说某件外套是“性感的”,不仅是指穿这件衣服的人有可能生下充满活力的孩子,同时也表示我们认同这件衣服所诠释的生存哲学。

  Σ( ° △ °|||)︴人格在成长中缺失什么是决定我们艺术品位的关键?

  在了解了性感背后这么多复杂的因素之后,我们仍然会感到困惑,显然,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到兴奋。为何我们不可能都喜欢同一张脸或同一件衣服?为何我们的性品位千差万别?

  进化生物学自信地宣称我们会被看起来健康的人所吸引,但它却无法解释面对同样的健康对象,我们为何会更喜欢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要探究我们神秘的个人性趣味,我们不妨先从理解同样主观性很强的艺术品位入手。

  艺术史学家们很早就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对不同的艺术家怀有如此强烈的偏好?即便是两位同样知名,也同样创作过许多佳作的艺术大师。

  对这一难题,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尔于190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抽象与移情》,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颇具暗示性的答案。沃林格尔认为,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某些东西的缺失。父母或者环境造成的缺失会影响人的性格,而重要的是,这些缺失与缺陷正是决定我们艺术品位的关键,也决定着艺术品中哪些因素能吸引我们,或者哪些会令我们感到厌恶。


  每件艺术作品都充满着特定的心理和精神氛围:我们会说一幅绘画作品是宁静的或不安的,是大胆的或谨慎的,是谦逊的或自信的,是阳刚的或阴柔的,抑或是小资的或贵族气的。我们对这些艺术特征的偏好反映了我们自己的心路历程——说得更明确些,就是反映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留在我们身上的脆弱特质。我们对一些艺术作品如饥似渴,是因为其中的某些要素可以补偿我们内在的脆弱,帮助我们重拾健康完整的生命。我们渴望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自己人生中的缺失。

  为了充实自己的理论,沃林格尔指出,个性冷静、严谨且遵守规则的人通常会喜欢那些充满激情和戏剧化的艺术作品,从而补偿他们干涸贫瘠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预测,他们可能非常容易受到拉丁艺术强烈风格的感染,沉迷于戈雅的油画中那些阴暗的血红,以及西班牙巴洛克建筑变幻不定的风格。但根据沃林格尔的理论,同样大胆的美学形态却可能吓坏容易焦虑或激动的人,或者惹来他们的反感。这些神经质的人们与任何巴洛克艺术绝缘,他们只以宁静与有条有理的艺术作品为美。他们欣赏巴赫清唱剧中严谨的数学美,欣赏法式园艺的对称美,而极简抽象派画家艾格尼丝·马丁和马克·罗斯科笔下那种平静空荡的画布也可能会吸引他们。

  性偏好和对艺术的偏好是一致的吗?

  沃林格尔的理论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自问,我们究竟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什么,才会认为这件艺术作品是“美丽”的;而其中又有哪些因素可能会让某些人害怕,进而认为这件作品是“丑陋”的?至于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有些人性感,有些人却不,也同样可以用这个方法得到绝妙的解释。



  性偏好与对艺术的偏好是一样的。天性中某些偶然因素,或者成长过程中一些特殊的经历,都会令我们在成人后陷入不平衡的状态,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另一些方面又有所欠缺——比如过于紧张或过于镇定,过于积极或过于消极,耽于幻想或笃信行动,以及过于阳刚或者偏于阴柔。于是,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身上看到自己所欠缺的那部分品质,就会认为对方“性感”,而如果对方可能会使我们身上已有的特质走向极端,那我们就会感到厌恶。

 

 。我们既需要性爱又需要艺术来令自己的人生完整,因此它们的互补机制如此相似也毫不奇怪。令我们找到的“美”与“性感”的细节,正代表了我们为了实现自我的重新平衡而渴望的事物。

  (感谢九久读书人授权并提供文字)

|关于书|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李海霞


[3]北师大回应性教教材尺度大:受教育年龄越小越好http://news.ifeng.com/a/20170307/50758075_0.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7101-920775.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投入无法直接促进技术进步
下一篇:读博的机会成本
收藏 IP: 210.73.15.*| 热度|

19 陈惊海 张骥 代恒伟 张忆文 魏武 高建国 陈吉德 逄焕东 徐传胜 张能立 郭楠 李土荣 陈永金 李天成 吕乃基 白图格吉扎布 yangb919 kexuegzz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