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进化角度看,所谓健康的机体,应该是对周围环境适应良好的状态。长期进化过程中,作为生物的人类、动物、植物和低等生命对环境的必须产生适应。适应性是生物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不过最近10多年关于适应性只局限于基因组改变的变异性遗传不同,表观遗传成为短期适应环境更为普遍的现象和途径。这也给短期适应或脱适应调节的人为操作提供了可能,不过由于目前对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仍比较初步,距离调节表观遗传改进机体状况或提高健康水平的实现仍需要时间。
昼夜节律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又称近日节律,这也是一种适应现象,是生物适应环境节律形成生物节律的表现。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生理节律遭扰乱,会导致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增多;施用药物时间不同,疗效也不相同;毒物作用时间不同,其毒性表现也不一样;肿瘤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也有昼夜差别。
人体也一样,人体的生物节律与自然节律相适应,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地球上亿万年的昼来夜往,永不停息。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随之建立了有规律的昼夜周期,睡眠和醒觉节律就是一例。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昼夜之间有周期性变化。人的体温早晨稍低,白天逐渐上升,到黄昏又高一些。新陈代谢活动,白天分解过程旺盛,晚间则同化过程增强。白天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夜晚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人体的肾上腺素含量在白天某一时刻达到一定水平,然后逐渐下降,12小时后再度上升。这些生理变化,一天之中的波动范围是恒定的,周期和时钟相似,又称生物钟。人类习惯于白天工作夜晚睡眠,一天24小时,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与之相适应的是人的机体白天适宜于活动,夜晚身体机能使白天产生的变化得以恢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的适应,另一个是短期适应。长期适应的突出典型是一些原来的陆地动物进入海洋生活,例如海豹、鲸鱼和海豚这种哺乳动物能长期潜水。深海热泉周围温度极高,也存在复杂生命现象。干热沙漠中,许多动物植物都可以应对长期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高原地区的人和各种生物,都适应了低氧环境。长期居住在海上的人和动物,能适应不断摇晃的船上环境。短期适应是人和各种生物应对短期环境变化的现象,例如人能适应寒冷冬季和炎热夏季的极端气候,也能在享受宜人的明媚春季和收获果实的秋季。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是生物的普遍特征。长期适应性获得比较困难,一旦适应特殊环境,离开已经长期适应的环境,也难以迅速恢复普通环境。例如一些海洋动物已经不具有陆地生存的能力,海底生物无法在普通压强条件下生存,高原的生物一般不适合在平原生活,高原居住的人来到平原会发生氧醉的现象,十分难熬,这和平原居民刚到高原去的表现很类似。
生物适应环境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有其是长期适应,适应新环境往往意味着对过去环境适应能力的丢失或放弃。人要获得健康,可充分利用短期快速适应,尽量减少适应过程中付出过多代价或伤害,追求绝对代价小获益大的快速适应方法很难确定,而且每个人具有不同个体差异。例如,年轻人体育锻炼可以适当加强,但是老年人就不能过分强调体育锻炼,或者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而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才比较合适。根据间歇性锻炼是快速适应的理想途径,有其是需要劳逸结合,有张有驰。
研究发现,机体快速适应外界环境比较理想的方式是间歇性训练,例如间歇性低氧处理能快速适应低氧环境。间歇性缺血处理可以产生预防缺血损伤的效应。体育锻炼能提高健康水平,体育锻炼必须结合合理的休息,也可以算是间歇性体育锻炼。这些规律的发现给人类寻找适应外界,获得健康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