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27)

已有 3009 次阅读 2014-4-3 11:45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回忆录

八十七  提前参加考初中

   

     1960年夏天,我刚读完小学五年级,学校放暑假了,我们小学生都在家休息,做暑假作业,大约放假两个星期左右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位比我大两岁的邻村男同学李贤林找到我家,告诉我:学校通知,让我和他到学校去一下。我和他来到学校,班主任告诉我们:“上面进行教育改革,决定抽一部分学习成绩好的五年级学生参加升初中统一考试,跳过六年级直接进中学读初中,学校研究决定你们两人去参加统考,明天出发到区里,考场设在那里,后天参加考试。”说完,给了我们准考证。就这样,我们回去准备。其实也没什么准备的,一不拿行李,二不拿钱,三不备考。

    区所在地距我们家大约快有三十里路,我从小到大没有去过。我既不知道路线,也不知道到哪里联系,也没有想到去了后在哪里住,怎么吃,或者说是根本不知道想,糊里糊涂的。李同学比我大两岁,社会知识也比我懂得多,我跟着他。第二天,我空着手,糊里糊涂地跟李同学走。那时到区里,没有汽车,有车也坐不起,交通工具就是“十一号车”——两条腿。对于我们小孩要步行有二十多里路还是有点累的。他说,如果从公路上走,要四个多小时,如果从田野里直穿过去,这条简路要少走两个小时,但是,沿途没有路,没有人烟。他决定走简路,从田野里走,我什么都不知道,都听他的,紧跟着他。我们在田野里的田坎上走。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面前遇到了一条宽二十多米的河流,田野里河上没有桥,怎么办?李同学说:“我们游过去。”可是我的水性不好,只能勉强用狗爬式游一点远,又不会踩水,这样衣服都会打湿,况且我是否能游这么远还不知。他说:你把衣服脱下来给我拿着,我踩水过去,你自己游过去。没有办法,没有退路,也只有这样了,我糊里糊涂地大胆下水,“咚咚咚,咚咚咚”地往前爬游,离岸还有几米,我快没有力气了,李同学下水来拉我一把才上岸。这时候要是沉下去,可没有来人救,四面没有村庄,没有人,现在想起来,那时胆子真大,不知道怕,其实危险很大,无知者无畏。

    我们上岸后,穿好衣服,继续前进,这时太阳已经偏西离地面不太高了。他说:“我们要快走,天黑前走不出田野,晚上就看不清方向了。”

    于是,我们加快脚步往前赶,终于在天黑前走出了田野。天黑后又走了一段,李同学带我来到一个院子,没想到接待我们的是我爸的一个朋友,邻村的张体公老师,那时他在区文教组工作,这是他的工作单位住地,李同学和他是同村邻居,所以李同学带我投奔到这里来。张老师给我们一些东西吃后,然后给我们每人两把靠背椅板凳,拼起来就是床,我们就在室外露天睡了一夜,那时是夏天,正好乘凉。第二天早上起来,我们就去考场,反正我什么也不知,一切听李同学的,跟着他走。

    这次考试,上午考语文,下午考算术,考试的内容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考试作文题为《在公社劳动的日子里》,我审题时想:“一是要写劳动,二是劳动不止一天(日子里)。但是又不能一天一天地写,于是我决定详写一天,通过劳动场景描写和劳动中人们的对话,记述社员们热爱劳动,勤劳吃苦,乐观幸福的日子,也写我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最后以一个暑假的劳动兼顾“日子里”,使我得到了锻炼,学到了技能,感到社员们勤劳美德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等等”结尾。

    考试完,我很得意:算术题全做了,检查了两遍才交卷,感觉都做对了,语文也做得不错,尤其是作文,写得紧扣主题,用劳动、交谈、对话反映,很活跃,特别是结尾,扣住了题目。

    晚上,我们又在张老师那里板凳上睡了一夜,第三天沿来路返回。

    暑假结束了,我回到学校,班主任告诉我:你们还是读六年级。因为上面又改变了决定,不作跳级升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扎实基础。所以暑假的跳级考试作废。懵懂的我们差点拿命换,得了这么个结果。

    我也无所谓,因为为什么跳级,对我有什么好处,我都不知道去想,到哪儿都是上课读书,跳了级还都是些不认识的同学了,还没有老班的同学都熟悉好呢。


2013年12月15日定稿


八十八  寒冬挖藕

   

        1962年冬,年关将近时,寒冬腊月,天很冷。我们初中生已经早就放寒假了。村里人们都开始准备年货,有的摊豆皮,有的熬糖,有的打豆腐,有的打糍粑,有的戽鱼、挖藕准备过年用,各家也少量地买点肉。自己养的猪是不许杀的,这是统购物资,必须卖给供销社。    

     一个寒冬的早上,父亲安排我和他到湖里去挖藕。湖里藕是自然野生的,谁都可以去挖,没有人管。父亲说挖藕,一是过年需要做蒸藕、藕丸和卤藕,二是卖一点钱后换买一点鱼和肉。他准备好藕锹、戽斗、藕篮和午餐饭菜,带上挖藕时穿的衣服出发。

     走出大门,外面北风呼呼,地面和干枯的草上都有一层白白的霜,人们都穿着棉袄、棉裤、棉鞋,载着棉帽,行路的人都两手交叉插放在袖笼里,围着围巾,缩着脖子,戴着“狗钻洞”帽子,仅留出眼睛和鼻子,呼出冒着白烟式的热气。出门不到一会儿,我拿工具的手就冻僵发麻,像有许多针在往手上扎,“哎呀,真冷!”我说。父亲说:“等会出力就不冷了。”

      我们顶着呼呼北风,向田垸野的湖中走去。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田垸野的大湖里。放眼望去,一片旷野,四周都有好几里路远的地方才看见隐约的村庄,这种空旷的地方,没有一棵树,看不见一个动物,只有湖冰、枯荷干和北风。湖里的水位很低,许多地方处于半干涸状态,只剩一条河一样的沟有水,星罗棋布的藕坑、藕台布满湖面,藕坑里装着水。坑和水里都结了冰。北风没有任何阻档,一摸不挡手,任由它自由狂吹,把一根根连着枯荷叶的荷杆吹得刷刷作响。我们站在藕坑台上向四处张望,寻找下手挖藕的地方。父亲看到一片地方,走过去,低头寻找迹象,判断地下可能有藕的地方。这是一门技术活,就像勘探地下石油一样,只不过没有仪器,也无法用地震法勘测,通过肉眼观察地面荷杆,判断地下有无藕及其走向。如果没有经验和技术,选到不好的地方,挖下去就会一场空,没有藕,吃力不得好。选地方主要是看地面上已经枯萎了的藕荷杆,从藕身上长出的荷梗和藕尾上长出的荷梗形状和藕丝有极细微的区别。老练的看荷梗外观和抽出来的丝,可以知道是从第几节藕上长出来的。经验丰富的内行还可以看出一米多深地下有几根藕,及藕的粗细长短和摆向。这样可以少挖土,直接挖长坑取藕。如果不熟练,则要挖大坑,这样就会增加较大工作量,而且有可能挖下去看到的是藕尾巴,而藕正身长在挖坑的旁边泥里,那就要再挖泥赶藕。在我还漫无目标毫无经验地四下张望时,父亲已经选好了地方,对我说:“还站着干什么,赶快换衣服。”我们赶紧穿上不怕弄脏的破棉袄,腰间系上一根麻绳,换穿上剪去棉裤腿的超短棉裤,脱下棉鞋,赤着脚,准备开始挖藕。

      父亲首先在地上划出一个范围,直径大约三米左右,然后我们开始挖湿泥,湖里的这种泥原在湖水底,现在水干了,泥还是半干半湿冰冻的淤泥,只有挖走这些泥,才能拿到藕。我刚脱了棉裤、棉鞋,赤脚站在潮湿的冰冻的淤泥上,脚板感到刺骨的冷。我们像剥螃蟹一样,把地上的冰泥壳一块一块敲开,底下就是灰黑色的软淤泥了。

      挖了三锹深以后,身体开始发热了,上身出汗,下身发寒,腿子站在冰冷的淤泥中,还是刺骨的冷,北风再帮助一吹,腿脚冻得发麻。藕抗挖到一米深左右,还没见到藕,但是却开始出渗水,于是父亲继续挖泥,我就专门往外戽水。挖到1.5米深时,锹上的泥块举起来快到头项,不好使劲,已经无法用力扔出去了,于是,人站在这个圆柱形的隐性泥碉堡里,只能像打篮球投篮一样,用手托住泥巴,一块一块地用力往上投,好不容易挖到2米深左右,才看到一根一根的藕横卧在淤泥中,让我们顿时精神大振,无比欣喜,挖了半天的泥,终于有了回报。还是老爸会选地方。有时候选错地方,挖下去只能见到指头粗的藕尾巴,藕的正身还在前面未挖开的泥里,这时只有顺着藕尾巴往前赶,继续往前挖泥,这叫赶藕。这就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几乎翻倍。捡完藕,已是中午,我们很累了,决定休息片刻,借此机会吃午饭。我们先把泥腿、泥脚和泥手洗干净,换上棉袄,棉裤,穿上棉鞋,找了一个地势较高的藕台,拔了一些干野草放地上,垫在屁股下,在北风的护卫下,在世界上最大的餐厅里,坐下开始吃饭。我们带来的饭菜在北风的鼓吹下,已经冻得冰冷,在湖中央,无锅无灶,我们只能吃冷的。虽然饭菜冰冷,但是劳累了半天,肚子里早就空了,吃起来还是很香,吞起来也不慢,等到吃完饭肚子里冰凉了,父亲说,赶紧出力,暖和身子。于是,我们找了个地方,开始挖第二个藕坑。

      我们一直挖到下午四点多钟,第二个坑里的藕才捡出来,一天的收获刚好装满两藕篮。我们装好藕,收好工具,洗完泥腿和脚手,把冰冷的腿和脚装进棉裤、棉靴中,换上来时的棉袄。父亲挑着藕,我拿着工具往家里走。此时,太阳已经快搁在地平线上了。而热情的北风好像更来劲了,热情地迎面吹来,好像挽留我们,阻挡我们回家。

      在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藕长到地下这么深呢?他告诉我,因为这湖里的藕是没有主的,野生的,人们每年自由来湖里挖,前一年挖的坑底上留下的小藕和枝节,成为第二年的种子,这样每年挖深一点,一年又一年,藕就越来越深。他说他年轻时到湖里挖藕,就只有两尺来深。家藕是有人管的,每年人工下种,所以长出来的藕在地下泥里比较浅,挖一两锹深就可以拿到藕。

      回到家里,天已经黑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饭菜,我们吃了热饭热菜,身体开始慢慢转暖。母亲把藕分成两堆,大藕一堆,小藕一堆。她把小的一堆放进灶门前的柴草碴堆里捂好,留着过年用,大的一堆又放进藕蓝,明天父亲挑到集市上去卖,再买回肉鱼过年。


1980年7月21日初稿,2014年4月1日修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288-781671.html

上一篇: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转变制度设计观念应为先
下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28)
收藏 IP: 111.175.32.*| 热度|

1 董焱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