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空气中的“流浪汉” 精选

已有 9756 次阅读 2013-12-12 12:58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空气中的“流浪汉”

鲍海飞 2013-12-12

 

昨天晚上给女儿家默小学四年级语文的一课,正好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一文,这个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课文从一束阳光开始说起,从那一束阳光里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小灰尘,这些小灰尘“东碰西撞、到处游荡、漫天飞舞”,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接着说了灰尘的起源:刮风、冒浓烟的烟筒、火山喷发、车辆奔驰、人的走动,以及流星与大气的摩擦等。最奇妙的是,据说每昼夜中会有1430万吨的宇宙灰尘要落到地球上。然后讲了灰尘的益处,空气中若没有了灰尘,就不会形成天空中的云和下雨了(雨滴的形成是需要灰尘作为成核剂的);同时也说了灰尘的危害,会导致人的呼吸器官发炎、设备性能受损等,课文结尾,讲到了捕捉灰尘的最好办法是用吸尘器,最后是大力提倡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总体来说,在这样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小文中(全文628字),就基本上将“灰尘”起源的自然属性(自然产生的)与人为属性(人类带来的)、益处与害处、以及改善的办法全部都提到了。课文很生动,但是感觉还有很大的不足,主要是课文若能再延伸一下或许就更能接近实际情况了,这将对学生会有更好的启发和教益。应该延伸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应该将灰尘与雾、霾,以及沙尘暴等气象的演变性和严重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昔日的“流浪汉”今天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流浪汉”摇身一变已经是个十恶不赦、让人讨厌的恶霸、恶棍了;

第二,应该将灰尘、雾霾等颗粒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描述出来,比如,是什么化合物、混合物、有机物等。显然文中描述了“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计算一下文中所描述的颗粒度为10微米,那么现在的是PM2.5了;

第三,应该将英国、美国等国家早期曾经发生过雾霾、雾霾的危害、持续时间及其治理过程写一点;

第四,应该将汽车汽油燃烧释放的尾气、烟草燃烧、煤炭燃烧和农作物秸秆的燃烧等带来的“灰尘”写进去,甚至包括其主要成分等,以及其导致的疾病等;

第五,应该明确地写明环保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方法等。

 

之所以这样强调,比如第二点:将化学的一些术语,名词写进去,甚至分子式,这样可以更早地让孩子们对物质的属性有个认识和了解,其中的一个好处是,当到了初中学习化学的时候不会感觉化学这个课程来得太突然和太陌生。因为,灰尘这个概念是个很模糊、笼统的概念(科学和技术早就写进小学课本了)。再比如第一点,介绍灰尘与雾、霾,以及沙尘暴的差别等,是为了让孩子懂得这些自然现象和演变、甚至是灾难的差别,而不是简单的灰尘。再比如第三、四、五点,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灰尘、雾霾等的危害和历史,以及人类活动的后果,让孩子懂得一种历史感和现实感。最重要的是从今以后树立环保的意识。

 

今天搜查了一下,这篇文章竟然是来自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所写。可以想象五、六十年前叶永烈先生的时代和今天这个时代,人类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篇文章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如果叶先生能够再重新写这篇文章的话,也许会是另一番滋味和光景了。但总的感觉是现代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如何将物理、化学、数学、甚至简单的演变历史等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地、有机地融汇进去还真要下一番功夫。语文课文是否要做一些简单的扩充、改写,还是加入一些辅助、延伸说明会更好呢?还是再花一番气力重新书写?

绿色的地球,美丽的家园,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

 

附录:

 32 空气中的“流浪汉”①

  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
  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灰尘是从哪里来的呢?刮风了,地面上无数的沙粒、泥粉就扬了起来;在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吐出浓黑的烟;火山爆发,会带来无数的灰烬;车辆奔驰、人走路,又会带起许多灰尘。此外还有天上的流星,它和空气一摩擦,整个儿都烧掉变成灰尘了,据说每昼夜就有1430万吨这样的宇宙灰尘落到地球上。
  也许你没想到,这些乱逛的灰尘也还是有用处的。没有它,天就不能下雨。因为地面上的水汽升到天空后,形成云彩,但是,没有灰尘,云彩中的水蒸气就不能聚集在一起。如果你不信,不妨试一试。在下雨时,拿个干净的白瓷碗放在院子里,接上点雨水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碗底存有许多渣滓——这就是灰尘。
  但是,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灰尘多了会迷人的眼睛,呛人的鼻子,会使人的呼吸器官发炎。灰尘钻进机器,会使它声音嘶哑。落在未干的电影胶片上,会使它失去功用。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得不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

  使用吸尘器,这是最简单的捕捉灰尘的方法。然而,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办法,是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大地,使大风无法再把泥粉和细沙卷得漫天飞舞。
  

注释:作者叶永烈,著名科普作家。著有《小灵通漫游未来》等180多部作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749199.html

上一篇:雾霾进行时(2)
下一篇:清江荷满天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19 孙学军 武夷山 柳林涛 刘洋 李宇斌 苏德辰 文双春 李学宽 徐大彬 庄世宇 黄晓磊 孟津 钟炳 陈小润 金小伟 张忆文 xuexiyanjiu aliala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