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dehua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ehua11

博文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对语言的非语言解读(语言形式化)

已有 4087 次阅读 2013-7-5 17:29 |个人分类:理论也是实践|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跳出语言解读语言

要真正理解语言,就必须跳出语言本身,直接从我们自身的所有感觉开始,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嗅觉的还有身体内的一切感受来理解我们的语言(语言只是特殊的视,听感受)以及由此构成的理论思想,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等,越是远离我们各种感觉直接感受的思想就越迫使“大脑”思考(运动)直到转化为直接的现实感受,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所以,就导致了不同学习背景的人就有不同的思维习惯。我们阅读不是作为旁观者去理解所看内容而是作为参与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形成新的特殊的视、听感受的对应,也就是“大脑相应的进化其实在的体现就是形成了新的感受,所以读书与思考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对语言本质的思考促使我将“人”与“人脑分开,以“人脑”为中心,而“人“这一语言概念需要重新审视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变的只是称呼或姓名,所以作为绝对意义的“人或自我”是不存在的,具有绝对意义的只是与它具有对应关系的称呼,特别是从“自我”自身感受的角度,它是一个完全没有重复的存在过程,人的意义就是所有感受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个感觉过程的消失,也就是作为相对意义的“人或自我”的死亡。所有的一切都是被“人脑”所感知的,包括我们人本身,这种感知就是我们的所有感受,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嗅觉的还有身体内的一切感受,量子理论早已证明:虚空是不存在的,物质也并非实体,这一切都是相互作用的体现。所以,如前所述,为了更好地阐述,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宇宙(自我的所有感受)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小宇宙就对应着大脑,大宇宙也就对应着大脑外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躯体。整个宇宙在视觉上类似于易经中的太极八卦图所描绘的图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而存在,并且是不断运动的,也就是相互作用,存在就是相互作用。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小宇宙的相互作用互相推动着对方进化,即不断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形式,以致出现了“人”和我们这个宇宙以及我们用于交流的语言,所以对语言的重新解读是建立在此思想基础上的。

对语言进行全面的批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形式,它是视觉和听觉感受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被连接起来了,形成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这两种感受可以互相转换,语言所表达的并不是视觉和听觉感受物本身,还是在这些感受的作用下,迫使人脑进化与我们躯体发生相互作用而创造了另一种更复杂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形式也就是想象和心理活动然后外化为直接的新视觉、听觉感受,它们之间有一种相应的对应关系。正如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但我们总是被束缚在一个地方,从视觉上只能感受大宇宙的一部分,要想感受到其它部分,那么就无法同时感受到原有的部分,这种局限性就是形式逻辑思维出现的根本所在。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语言文字的出现,语言(文字)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思维,是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了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形式,这种新形式的出现是在已有的一切相互作用形式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最直接的就是在视觉多样性和听觉多样性的基础上的突变,是它们之间及各自复杂的相互作用出现了一种无序状态而产生了新秩序也就是产生了新的相互作用形式。语言文字是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的连结所以就是人类思维本身,不同的语言文字对应着视听感受之间对应方式的差异性,也就代表着各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先有口头表达后有文字,显然文字的出现是语言进化的一次飞跃,文字未出现的口头语言代表着听觉感受只能与直接的视觉感受对应,这是一种直接的静态思维,只具有直觉、联想及静态的记忆,不具有动态的抽象性,随着不断地积累就会显得越来越混乱。差异性是进化的动力,混乱必将形成新的秩序,文字也就形成了代表着动态、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开始从混乱中寻找秩序,追求各种视觉感受的内在统一性,文明与民族从此诞生。

语言表达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从简单有直接的对应物逐渐变得越来越抽象就是离直接的视觉感受越来越远,也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越来越远离我们的视觉的直接感受即越来越抽象,语言的进化也就是意味着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进化,也就是人脑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不同的语言也就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思想,文化的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以及一切文明形式的不同。

语言不能只从观念上(旁观角度去理解,因为它们的存在必须依赖某一物质载体,视觉上的特殊图形和听觉上的特殊声音,是一种新的物质或运动形式,我们要从视觉和听觉感受上去理解,语言是被我们视觉和听觉感知的只是视、听感受的一种特殊形式(直接、密切的对应),其实质就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不同的直接感受联系起来了,它们还能对应一个很复杂的视觉和听觉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抽象概念,因为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同时感受到大范围的存在和不能同时感受到存在的各个方面。语言文字的真正含义是与相应的相互作用形式也就是大脑的现实感受建立起了对应关系,如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因为我们的大脑被我们的躯体束缚住了,只能与现实的大宇宙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感受任何存在,但由于我们本身的存在只能在某一时刻及地点直接感受有限的存在。语言文字就是将这些直接的感受联系起来了(形成对应关系),就是将不同的直接感受转化为间接感受(特殊视听感受),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词组概念。如“桌子”这个特殊图形及相应的发音,就代表了我们从视觉上、听觉上及触觉上直接感受到的某个相应的存在。如从不同角度看,用手摸,用整个身体去感受,以及躯体触摸所产生的听觉感受等。“桌子”的意义就是这些感受的集合。从视觉上感受到的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差别的存在就在前面加不同的文字加以区别也就是形成不同的声音和图像形式。所以对于概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本身,要感受到其概念所对应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越多、越全面则对概念就越理解。

过去语言是从观念上(旁观者)去理解的,这是思维发展的必然过程:当语言刚出现,也就是思维刚形成,处于体思维层次。由于受“大脑”进化的限制,刚刚产生思维的古人们对于它们所处的世界还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他们及他们的语言(思维)是宇宙即地球进化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他们的大脑里,没有关于语言与思维的任何意识,不知道过去也无法预见未来,必然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在轴心时代东西方的先哲们,所开创的引导文明进步直至现代的思想所表达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各种思想(抽象概念的产生至今影响着我们现代人,其精华我们已经吸收,但其局限性也仍然影响着我们束缚着我们的思维,那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停留在所谓的观念上,如唯心论与唯物论等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概念的理解,还没有从视觉和听觉感受上去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体思维到面思维到线思维都是这样的,只有进入点思维才能将语言还原为视、听感受。

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论是被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所感知的,它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物和其它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实物和声音所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其意义就是对应着相应的直接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生理及内心感受及其过程。我们一般的逻辑思维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思维,我们都会有所体会,但我们在思考时,都有一种想讲出来的冲动,只是没有发出声音,还有在读书的时候,也是将书上通过视觉感知的文字在心里默读出来,跟我们思考是一样的没有读出来。这就是文字的伟大意义它将我们的视觉感受转化为了听觉感受即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一一对应,也就是这两种感受之间的对立统一、不可分离及相互推动的关系。这是宇宙发展史上一次大飞跃: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相继形成及对应关系的建立。这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是其它一切动物所不具备的,也就是人与其它一切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所以语言的本质就是将我们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联系起来了,它是大小宇宙相互作用的一种新的形式,也就是形成了一种新的矛盾。

总之,对于数学基础的研究,已经将数学语言形式化,数学推理演算的实质就是符号的运动,从感受上就是特殊视听感受的矛盾运动。几何公理化,一切从最基本概念开始,如点线体,这里的点线体的含义不是其它 ,就是视听感受上的“点”、“线”、“面”、“体”,从这些简单的概念开始,推演计算(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复杂庞大无自相矛盾的逻辑推演体系,这就是数学语言。那么。自然语言也是一样,特殊视听感受的推演和计算(排列组合),区别是对应的具体感受不一样,数学对应的是抽象简单的视感受,而自然语言对应的是复杂的视触及生理与心理感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2786-705655.html

上一篇:论语言与货币的相似性
下一篇:理论、技术与语言
收藏 IP: 211.142.238.*| 热度|

2 马德义 徐传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