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9)

已有 4033 次阅读 2013-4-4 18:17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回忆录, 如烟

三十四、午夜惊魂:文革中的一夜

19677上旬,学校停课闹革命已经一年多了。停课的前一段时间,我们还在学校闹革命,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过了一学期,文化大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好像越闹越凶,我们复课遥遥无期。那时候我们学生在学校是自费读书,父母辛辛苦苦赚的一点工分钱,都给我们拿到学校来了。现在又不上课,每个月还要到学校来交伙食费,人长树大的,这样下去实在说不过去。反正停课了,待在学校还有可能被武斗打伤,还不如回家去,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了。

回家半年多后的某一天,我好想回学校看看,好想坐在教室上课。于是,早上离家,步行三十多里路,回到高中学校去。来到学校,只见校内少见人影,到处一片狼藉,好像日本鬼子刚来扫荡过似的,往日书声琅琅的校园,今日成为凄凄凉凉之地。两栋教学楼相距四十米,教学楼的外走廊都挂着几个高音喇叭,一栋是新文革造反司令部的据点,另一栋是红色造反司令部的堡垒,两个司令部各属一派,势不两立,楼内龟缩着少数铁杆造反派,高音喇叭喧嚣,成天扯着嗓子对着互相叫阵,都说自己是革命派,对方是反动派。楼下的大字报栏上贴着从各地转抄来的中央首长文革讲话,或是打倒、揭露当地走资派、学校走资派的大字报大标语。我走到学生宿舍楼,只见楼外一片荒凉,门外长满了野草,宿舍门大开,门锁没有了,自习桌都被撬开了,我们离校时,锁在书桌内的书、本、笔等撒满一地。我十分茫然,从地上捡起几本书,放进书包,打算带回去。

过了一会,又一位同学带着和我同样的心情回学校来了,我们都很怀念学校的学生生活,即使现在没有上课,还是舍不得离开,于是决定在学校过一夜再走。反正是夏天,哪里都可以躺一晚,我们抬了两张学生床,在室外树下露营,以抗室内炎暑。天气晴朗,我们躺在床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回忆学校往事,交流停学的苦闷,不知不觉到了转钟时,我们都睡着了。嘭,嘭,嘭!,我们的床板被敲得震天响,人都快被弹到地上,我们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声音惊醒,一骨碌坐起来,还没有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看见几个戴着钢盔,手拿大拇指粗的铁棍的武士,他们对着我们喝问到:干什么的?,我们颤抖着赶紧说:是学生,来拿书。一个钢盔将铁棍往床板上又是猛一击:现在什么时候了?还读书!现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今天有大事,不许在此,快滚!这是一顶好钢盔,他虽然语气粗暴,凶神恶煞,可是他在暗示我们今晚有大事发生,注意安全,赶快离开。我们赶快穿上鞋子,提着汗衫,一溜小跑,离开了学校。深更半夜往哪里去?如果搞不好再遇到一批造反派,说不定还要挨打呢,那时候没有法纪,被打死了也没有人管。想到有一位当地周同学家里是用船搞水运的,估计船上还是比较安全的,于是,我们来到江边,喊醒了周同学,他搭上跳板,让我们上船。我们惊魂未定,气喘吁吁地说了逃难躲劫之事,他安排我们在船舱休息。魂都没有了,心也跳出来了,哪里还睡得着?!好不容易捱到天亮,我们赶紧回家,书也未拿到,反倒差点把魂搞丢了。走到街上,听人们在议论,昨晚发生了造反派和保守派的武斗,伤了些人,一个造反派学生的脾脏被打破了,送医院去了。

    我们感谢那顶好钢盔,吓得我们逃离了武斗战火。


2007年元月1日初稿,2013年1月4日修改)

 


三十五、建厨房

  19677月初,因为文革的造反派和保守派武斗越来越厉害,我无法再待在县城的重点高中(XX中学)坚持闹革命了,只好锁上学习桌抽屉,回家去等待学校的复课通知再来。在家干什么呢?说我是学生,学校又停课了,说我是农民,我还有学籍。趁着生产队的队长暂时还没有把我列入劳动力队伍,我就不用每天接受队长的派活去出工了。

当时,我家的厨房只有八平方米左右,堆上柴草,摆上饭桌就转不过身来。更重要的是,房子矮小,烧柴时的烟雾很难散出去,每次做饭时母亲被烟熏得睁不开眼。我想,我家厨房这么小,用起来不方便,父母要起早贪黑出工干活,没有时间来管这些事,我不如盖一个大厨房。

盖厨房首先要解决材料问题,需要砖、屋架、屋顶。没有钱买,我只好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自制自建。首先,我当窑匠,准备自己扳砖和烧砖,找来做砖头的木模盒,在村西头的空场地上干起了窑匠扳砖坯的活儿。制砖必须制砖坯,每天和泥、扳砖、架砖坯、晾干、收码,忙得不亦乐乎,过了一段时间,码起的砖坯排成了几条龙,经过夏天的烈日,慢慢都干了。我利用这段时间去砍柴,作为烧砖的燃料。一切备好了,利用村头的空窑,开始把砖坯装进窑里架好,准备烧窑制砖。烧窑过程中,我因为不会给砖湿水,无法烧成好的青砖,都烧成了红砖。

家里的屋后面长了一些树,有的已经成材,我准备用这些树做屋架。我先把这些树砍倒,然后开始当木匠,做木工的活。先打眼和做榫头,再川成屋架子。为了省材,也为了实用,我把厨房设计成中间竖悬梁式的木架,两边借用墙硬山搁领,这样可以做成两间式的厨房,经过两天努力,木架做好了。

                         木屋架

       

      第三,我又当瓦匠,开始了干瓦工的活。先平好地基,垫墙角,然后和泥、搬砖、砌墙,所有的活都是我一个人干,既是师傅,又是小工。三天以后,墙砌好了,开始竖架、上梁。一个人竖架和上梁很麻烦,躺在地上的屋架要立起来,一般是几个人合作干,有的扶着,有的固定架踋,有的用绳子拉。我现在一个人干,只能想办法,先在架踋处往地上打几个桩固定,把架子上边系上绳子,再站远一点拉,架子慢慢立起来后,两边用人字形杆子斜撑住,这样把架子立定。上梁时,我爬上爬下,先把梁木一头斜靠在在屋架上搁好,再上去绑住一头木头梁,然后再到墙边,站在梯子上去用绳子往上拉梁木另一头搁到墙上,这样才完成一根梁的安装。几经周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装好了全部的梁。在各根梁之间铺上支承棍,便可以盖屋顶了。因为没有瓦,我便决定用茅草盖顶,我又转行成了茅匠。

我花了两天时间理好稲草,把稻草整理成一扎一扎的,用冲担把这些草挑推上屋顶,自己再爬上去铺盖。穿篾固定稻草的时候,因为下面没有人递回篾头,只好伸手下去反钩,可吃力了,累得我满头大汗。盖顶也要有技术,不然会漏雨的。最后,我又砌封前后的墙。干完了窑工、木工、瓦工、茅工活后,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甜蜜的果实,两间有近30平方米大厨房终于落成了,爸妈看了别提多高兴,不解地问:你一直在学校读书,怎么这些都会呀?我以前假期别人盖房子时,我去当小工学了一些,加上平常喜欢看别人做这些事,都记在心里了,也不觉得这些有什么难的,一看就会了。

打灶看似简单,可是很有学问,如果弄不好,做成的灶火不旺,或火不匀,或烟雾倒灌排不出去,是非常呛人的。我没有这个技术,所以还不敢打灶,搞不好,厨房大了,还是老样子,照样呛人。

老爸是做灶的行家,经常被别人请去打灶。他利用收工后的晚上给自己家新厨房打灶,我在一旁帮小工。到深夜时,一口崭新的灶就座落在厨房的北墙边了。新灶前后串列了两口锅,两锅的灶中间有闸门可以隔断或开通,这样既可以同时用两口锅,又可以隔断时只用一口锅,这时烟从灶肩下另有出烟道至排烟筒。灶口上有热水罐,利用边火加热水,既可以节省柴,又随时有热水用,老爸不愧是村里的能人。

                             


(2007年5月16日初稿;2012年6月23日修改)

三十六、罗湾观火

1950年秋天时,我刚好三岁,一个晚上,我们家刚吃过晚饭,天近黄昏。突然,看见不少人提着水桶和拿着盆子急冲冲飞快从门前往下村方向跑,人们还边跑边喊“救火”。父亲不知道是哪里起火,大概是为安全起见,急忙抱起我,也跟着人们跑。出了村口,就看见罗湾熊熊大火,火光冲天。父亲这才放慢脚步,抱我到离火稍远地方站着看。只见有些人哭天喊地,有的女人坐在湿淋淋的地上大哭,旁边放了刚抢出带着泥水的被子和乱七八糟的衣服,地上一片狼藉,很多人从旁边河里提水往火里泼。这种冲天大火,盆、桶浇水已无能为力,小水压不住大火,一间间房屋被烧倒塌,人们站在一旁干着急,不得不停止了抢救。打出生以来,我还没见过这种一片火海,哭声震天,遍地狼藉的场面,人们站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大火烧房子。那时,农村没有自来水,没有消防车,靠人工盆端桶挑泼水是唯一的灭火方法。帮忙救火的人们在一旁议论、惋惜、哀叹、同情,被烧掉房子的人们在那里痛哭、哀嚎、扒残,无助。


我看那个火,烧得真好看,好有趣,比什么都好玩。大约过了一段时间,房子全倒了,火也小了,父亲说:“回去吧。”我说:“我还要看,不回去。”父亲说:“天晚了不回去不行。”他抱着我往回走,我不时回头看那个火,火源越来越远了,大火越来越小了。这么有趣的事,我们那里怎么没有?我问父亲:“这火怎么不到我们那里烧呢?”父亲苦笑着反问我:“把我们的房子烧了,我们住在哪里呢?”“把它弄到打谷禾场上烧不就好了。”我想了个好主意。父亲说:“禾场上烧什么呢?”我答不上,心想那就烧房子吧。

这是我记得的儿时最小最早的一件事。

                                          (2003年5月23日稿)


   血与火的教训——文革重大武斗惨案纪实(1).pdf   (2).pdf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288-676911.html

上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8)
下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10)
收藏 IP: 111.175.32.*| 热度|

2 董焱章 冯大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