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种业界目前面临的五大主要问题
蒋继平
2012年10 月28 日
前不久我在[公事出差报告的一个实例] (1)一文中论述了在中国生产种子的五大主要优势。 那是2006年的看法和实情。 现在6年过去了, 6年的时间不算长, 但是, 也不能算短。 六年的时段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 变化很大。 因而,一些原来属于优势的, 已经不是优势了。 根据我本人这两年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掌握的信息, 运用我本人的专业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后,我认为中国种业界目前面临五大主要问题 。看到优势, 发现问题, 这是我的一贯作风。 我的目的是希望业界的同行们能够继续保持现存的优势, 努力克服面临的问题,把中国的种业搞好做强。 所以,我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 写这篇博文与有兴趣的人士讨论。
第一,可以用来生产高质量种子的基地越来越少。为外国种子公司繁殖良种的业务是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 到目前为止, 已经走过了将近30 个年头。 一开始的时候,在中国的广大地区, 由于广大农民分散经营, 加上几乎没有国际交流,在重要的蔬菜品种上, 很少有大面积的重要流行性病害发生,几乎是处女地。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 主要的生产繁殖是在海南岛,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辽宁, 山西和甘肃一带。 后来,这些地区的常规生产基地已经被一些重要的种子带菌病害污染,因而,严重地威胁到高质量种子的生产。 形象一点来说, 这些基地, 已经由原来的处女地变成了带有性病的妓女地了。这样一来,这些老生产基地已经不适合用来生产。现在的趋势是这些老生产基地的订量越来越少,主要的生产都向西北省份移动, 比较集中在甘肃,宁夏,内蒙古和新疆。
第二, 劳力资源越来越紧缺。由于第一条的趋势, 现在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大西北的几个省份, 而大西北是地大人稀, 本来就缺乏劳动力。 即使在甘肃, 人口基数还是很大的, 可是, 因为一胎化政策, 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低, 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希望进城打工, 所以,能够在田间进行农事操作的年轻人很少。 那些原来从事种子繁殖业务的老农户,经过几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已经大大地改善了家庭的经济条件,因而,他们已经失去了继续艰苦劳作的兴趣。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 与我们公司合作的洛阳泰金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宁夏有一个分公司和种子生产基地, 他们在当地几乎找不到合适的雇员, 而必须从河南找这样的雇员。所以,在宁夏生产基地的员工几乎全部是河南人。
第三,生产成本越来越高。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物价指数也随之飙升, 现在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已经很高。除了雇用的农工的工资外,农药和化肥的成本也很高了。 这必将增加种子繁殖的总体成本。生产成本高, 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竞争力。 因而,原来高质廉价的优势正在慢慢地丢失。由于这一点, 现在一些外国农业大公司正在设法将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印度和越南等更具竞争力的国家去。
第四,恶性竞争局面难改。为外国公司生产种子, 一般来说,只要经营的好,还是有一定利润的。因而,各种种子公司纷纷登场。 一开始主要的国营的,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部门的, 后来民营的企业也多起来了。 据有关信息,在中国大陆有几千家种子公司。国营企业由于吃的是大锅饭, 经营管理松散,经济效益很差,缺乏竞争力。 一些民营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可是, 由于力量单薄, 缺乏雄厚的资金, 也没有高档的技术支撑, 几乎是单打独斗式的奋斗。 由于这种形式的种子公司数量很大, 造成了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在这点上, 曾经担任亚洲种子联合会会长的中种集团蔬菜部总经理张孟玉先生有一个生动的比如。他把中国的种子公司比作麻雀, 外国的种子公司是老鹰。 这种恶性竞争的现象在中国种业界一直存在,现在仍然如此。
第五, 专业管理水平低下。 在与一些业界的同仁们共事和交流的过程中, 我发现许多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他们没有应用国外最新科技产品的经验和知识,也缺乏追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兴趣和热情。
有些问题是新形势下产生的, 有些是一直存在的,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希望读者们见仁见智。
(1)http://bbs.sciencenet.cn/blog-203132-60198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