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如果不是“热点”,你还做么?! 精选

已有 7408 次阅读 2012-7-10 20:42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意义, 原创, 热点, 冷门

前段时间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答辩,有一句话被听到了N次——“XX已经成为当前本领域研究的热点”。这话若是在数九寒天的时节听到,或许还有点儿暖烘烘的感觉,然而在如今这种闷热的天气里听到,则不免会觉得有些“上火”,心中产生了一丝莫名其妙的反感,有个问题差点脱口而出——如果不是“热点”,你还做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在很多人的心中是有的;在有些人的心中可能还没有;还有一些人,或许压根还没有考虑过这个没啥物理意义的问题——老板叫咱做就做呗,问那么废话多干啥?!

事实上,为啥许多学生会在其论文中不厌其烦也不怕被“查重”(这种句式,容易超过6个字的说!)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还真的和学生交流过。依我最初的看法,曾怀疑学生中很多人或许没法准确、清晰地说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自己的论文课题,而只好比较笼统地用自己做的东西是个“热点”来作为一个搪塞的理由。不过,我还听到了另一种来自学生口中的观点——如果不说是“热点”而说具体的原因,就怕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听不懂”(学生们能如此为老师们考虑,感动得俺都快内牛马面了)。

为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满头大汗地去做“热点”?俺们师生双方表达出来这两个方面的理由都是现实存在的,而且不少人心里可能很清楚。

一方面,在大家真的不知道神马问题是最迫切地需要解决,或者说不知道该做点儿啥的时候,去像响尾蛇导弹一样地跟踪“热点”,无疑是个最简单的选择。几乎全体科学家总动员跑去跟踪“热点”的结果,必然是“热点”显得更热,“热点”研究的先导者们在论文的引用次数方面赚得钵满盆盈哗哗滴。不过这种对“热点”穷追猛打的后果有时也很可悲,那就是完全有可能会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可能把“热点”变冷,尤其是那些缺乏实质内涵和深远意义、被炒起来的“热点”,冷下来应该是迟早的事儿。

另一方面,你不去做“热点”,你坚持做“冷门儿”,则面对的可能是冷冰冰的冷面孔和冷处理,更惯于欣赏和支持热点的评议者和经费的管理者们,有可能会鉴于你所做的东西既不够“热门”也不在“热点”上而毙掉你的申请,直接打入“冷宫”,让你流出的眼泪直接冻成冰溜子,自己再去找热点溶化它。在缺乏远见和前瞻性以及必要的宽容的情况下,强调自己所做的“是热点”无疑能作为一面巨大的挡箭牌和强劲依托,“热门儿”也变成了最好通道,却无人去想自己是否会被“热点”与“热门”的灼热给烫伤,此等一浪高过一浪的“燥热”又会给科学和社会带来怎样不利的影响。

那些已经被别人率先提出、被众人追捧而成为“热点”的东西,最受推崇的原创阶段肯定早已过去;相反,那些远非“热点”的“冷门儿”,则反而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原创”机遇。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创新,特别是那些传说中的“原始创新”,就不要在意自己所做的东西是不是热点,而应该搞清楚自己为嘛要做这个东西,它又有哪些真正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真的搞清楚了这些,并因势利导地弄出一张清晰的前进路线图,就不难走出“冷门儿”、自己挑头儿带领众多跟随者冲上新的热点,捎带手把“冷门儿”变成“热门儿”。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2012-09-2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90865.html

上一篇:“大跃进”相信“科技”吗?
下一篇:神马危机,皆成“商机”?!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60 余世锋 刘洋 武夷山 曹聪 彭真明 陆俊茜 陈小润 曾庆平 贺泽龙 朱阮成 吴飞鹏 曾泳春 朱志敏 李学宽 苏德辰 蔡庆华 李伟钢 叶威源 白图格吉扎布 虞左俊 范鹏贤 谢玉江 王善勇 王枫 翟自洋 蒋继平 吴云鹏 尧中华 鲍海飞 呼延雪莹 牛文鑫 曹裕波 唐常杰 赵新铭 喻海良 严海燕 李志俊 张玉秀 赵大良 曾新林 褚昭明 杨秀海 陈绥阳 徐耀 陈凯敏 张骥 余明蔚 周雄伟 高莉 王涛 葛素红 侯雄坡 anran123 zzjtcm luxiaobing12 speedy dulizhi95 xqhuang yxh3161 nuod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