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衡量“顶尖人才”,靠“偎依”标准? 精选

已有 7479 次阅读 2012-6-21 20:31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唯一, cns, 人才评价, 偎依

    刚才看到赵明老师写博文“反驳”吴飞鹏老师【1】,标题是个问句——CNS论文是衡量顶尖人才的唯一标准吗?俺挺赞同赵明兄在文中的观点。同时俺也觉得这个标题很有意思,颇值得借题发挥跟风写几句,所以面对“赵主帅”和“大漠孤魂”们挖的这个“坑”,再次勇敢地跳下去“填坑”。俺对此问题的观点就是——CNS论文来衡量顶尖人才,是一种“偎依”标准。

自古以来,人才是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对人才的合理运用自然也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的。一个比较极端也比较著名的例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使用手下两个分别有“鸡鸣”和“狗盗”之才的门客虎口脱险的故事,就那一点点小才,被合理地运用,结果就非常的成效显著。试想,如果孟尝君们在“招收”门客的时候搞点儿“唯一”标准,没发表多少篇论文或学术专著的一律拒之门外,固然以增加类似于《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的传世之作,但却不会有鸡鸣狗盗这种(带有点儿贬义的)成语故事,也不会有毛遂自荐之类的佳话了。这些古代的善用人才的领导者,大都首先善于发现人才的长处和优点,并很清楚他们在何时何地有何用。如果说起他们辨识人才的标准,那就是要真的有一技之长。当然,咱们也必须承认,这些人才多数都是一时之才,虽然可以在某个关键的时候解决一次关键的问题,但都算不得一世之才,更称不上是“顶尖人才”。那么,选拔“顶尖人才”靠啥标准?

在古代,选拔“顶尖人才”的标准也是几经演变的,在很多时候看名望、见识和能力。其中,靠名望似乎来得最容易,但其实多半最不靠谱,从古至今名士误国的故事颇多;类似的还有看出身,则更加的不靠谱,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中袁绍名气很给力,袁术这个“官二代”的出身更是没的说,却PK不过名望形象和出身都差得多的曹阿瞒。查见识,能比名望强点儿,但这至少要安排一次面试,需要用人者自己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当面考察备选人才的的谈吐见识,然后做出准确的判断,比较经典的故事是刘备“三顾茅庐”(最初也算是奔着名去的)之后诸葛亮的《隆中对》。拼能力,是最现实最可靠的,可惜拼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跟踪考查,人才能从基层一步步地冲到“顶尖”的地位殊为不易,真的到了这个高度,服务年限可能是个问题,就像三国时候孙权手下的吕蒙,行伍出身,干到大都督用了N多年,好容易打倒了关羽夺来了荆州,没时间享受胜利果实就病故了,自然不可能再铸辉煌了。

在现代中国,选拔“顶尖人才”似乎突然间变得比古代容易了许多倍。现代人要出名,可以靠传媒界(无论报纸、杂志、电视还是网络)来炒或吵;现代人要想展示自己的见识,可以发论文出书和写博客,或者搞个公开的演讲、上电视弄个访谈伍的;现代人要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出点东西或写出点文字来供同行专家、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去品评。而这一切,似乎总离不开传媒界和出版业。因为有了传媒界和出版业的帮忙,人才的评价,特别是“顶尖人才”的评价标准忽然变得容易了许多,别的咱不看了,直接看看所谓“顶尖人才”到底“置何经典”(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某大儒就这么问的),用现代学术圈的语言来说,就是你发了几篇CNS呀?在哪个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呀?如果有CNS,而且还有好几篇,甚至比大家认为挺牛的人都多,好!别的不问啦,你就是“顶尖人才”了!如果没有CNS,后边排队去,快让有CNS的走先。。。。。。

这种以CNS作为衡量顶尖人才的标准的做法,无疑是相当简单省事儿的。用人者不再看你具体做了什么,看你具体有啥见解,这些“小事儿”统统交给CNS的编辑和审稿人们去办,他们说你的工作重要,你的工作就重要,他们说你水平高,就认为你水平高,因为人家是“同行专家”嘛!从这个意义上讲,以CNS作为衡量“顶尖人才”的“唯一标准”,本质上是一种不相信和依靠自己,反而完全依靠别人已经做出的判断来作为自己下决心的依据的“偎依标准”。可是,但是,拿这种“偎依标准”来衡量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真的靠得住么?

显然,靠不住!!!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用人才是要用人的能力,“一时之才”用其一技之长基本就够了,所以如果就是想码几个人来发CNS,拿发没发过CNS作为衡量标准似无不可。然而,如果您要的是“顶尖人才”,是站在最高处搞顶层设计、要统领全局的帅才,仅有CNS垫底儿显然远远不够。因为,CNS首先并不是科学知识的全部,其次,限于CNS们的办刊宗旨,它们也远远不能全面充当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更何况,CNS上的那些新奇特的吸引眼球的东东当中有许多是“概念化”的东西,不见得真的能带来现实技术的飞跃。更何况,真实的工业技术和人类生活甚至当代高科技也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积累和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大家的研究都脱离现实技术转去追捧以CNS为代表的“高档次杂志”,以在它们上面发表论文为荣,反以不能发高档文章的扎实的科学数据积累和技术开发为耻,长此下去就会动摇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基,将是非常危险的。

顾名思义,“顶尖人才”是被“顶”到“尖”处的人才,其下面应该有一个广大的基础才顶得住,而非简单地依靠CNS之类的“高档文章”。对科技界的专家来说,这个基础更多时候应该是实打实地打下的科学原理的根基和生长起来的技术发明与改造的枝干。

 【原标题太“善哉”了,改了一下】

 

参考:

【1】  赵明:CNS论文是衡量顶尖人才的唯一标准吗?(反驳一下孤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584499

 



论文与评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84536.html

上一篇:三国演义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
下一篇:也谈苏德战场上象征意义的大城市问题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39 陆俊茜 武夷山 陈小斌 李学宽 戴德昌 严海燕 曹聪 张骥 吴云鹏 王枫 赵明 陈永金 刘旭霞 王涛 彭真明 李延谦 曹裕波 张志东 林涛 刘俊明 李毅伟 侯雄坡 许浚远 李伟钢 任国玉 徐耀 何学锋 蓝劲松 徐明昆 余世锋 刘洋 dulizhi95 wgq3867 yxh3161 crossludo dermesgate hahabaicai GuaNan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