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五)

已有 4886 次阅读 2012-5-20 14:22 |个人分类:科学哲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研, 论文, 中国

有些人写论文是实验或者解决实际难题后有收获,写出的总结.
有些人,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没有其它用处,实质上是披着科研外衣的误导行为.
还有的人,介于两者之间,程度不同而已.
包括我在内,为了应付结题,也会写垃圾论文.
我心里清楚,我什么工作有难度有价值,但是别人以为那些垃圾有价值.
 
中国的SCI迷信起源何处?据说是从南京大学开始的,中科大,北大等理科见长的大学也积极推销,
当时有其进步意义。现在大学排行里SCI占很大权重,各个大学研究所不得不跟风SCI.
不仅在工科,而且在理科,SCI的数量都已经失去了当初的评价意义.
一个个人,一个大学,写一两篇,十几篇能影响同业的SCI已经就很了不起了.现在人有多大胆,SCI有多高产,
学生教师齐上阵,一篇拆成几篇发;
发过了改头换面换个地方重复发;
还有就是研究鱼的教授,拿论文来申报华南虎的课题,美其名曰交叉学科;
还有就是模仿国内外企业成品的功能,写出论文;
还有利用学术或者行政地位挂名;
还有利用购买或者参与外单位技术开发的便利,把外单位或者企业的产品或者技术写成自己的论文;
还有抄袭伪造重复枪手也都用上。
还常见许多论文,推理正确,但抠住一点而不计其余,注定没有推广价值,仅仅为了发论文而发.[2]
这些手段不仅在发论文里用,在教学科研奖里也用。
这些都不是民科干的,而是高学历高职称和有职务者所为。这就是伪创新鉴别的困难性之一。
各单位动辄成千上万篇,我不知道哪篇是垃圾,但我知道大部分是垃圾。
 
 
中国院校院所很看重SCI等论文指标,就有人投其所好专门写论文,有了论文再申请项目
申请职称,这个过程本身没错。但是,这里面有大量的弄虚作假,理工科研的本质,还是要
作出或者帮助做出实际的产品,即使是很pure的数学,也要解决数学里的待解难题。
根本的原则,是要以实物和实际结果的先进性为评价准绳
有SCI,没有转化为生产力,SCI论文就等于零,小于零。
 
但是现在,院校院所已经本末到置,把写论文作为主要目标。作不作得出来实际的东西,
或者有没有公认的理论突破,难以考察.考察会揭露出弄虚作假和浮夸成果,
会破坏现存的关系网,行政网控制科研经费和奖项的利益格局,是无法操作的事情。
 
中国的论文迷信的催生了一批以SCI为生为官(军工除外)的科研人员 ,对科技对社会没有实际贡献,但是钻有论文就能申请基金和晋升的空子.我们知道,大量文物,绘画的赝品,或者古今材料复合而成的" 文物" ,基本都是专业人员制作的和鉴定的,足以乱真.科研成果,论文和文物一样假冒伪劣,怎么查其真正的创造性?比查文物作假难多了,总不能说中国的论文都是垃圾吧.
 
国外为什么没有形成仅仅靠论文吃饭的体制?因为他们的科研由私营公司进行,老板要看实际的水平,仅仅凭SCI骗人行不通。
 
最后,说四个关于SCI的数据,任何一个数据都充分诠释了Stupid Chinese Index:
1.SCI一共收录3700(现在也有说8000种的)多种期刊,大多数普通的英美期刊都是收录的,远不代表advanced水平。中国人发SCI与其说难在科技水平,不如说难在语言文化上的隔阂.
2.我国前几所大学,或者某些学科的SCI数量早就超过国外一流大学,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因此获得相应的国际认可。[1]
我国大学排行主要看SCI,但是连SCI的发源地的大学排行都不看重SCI的数量。
3。我国论文数量已经接近世界第一,但是科技排名并不因此有任何提高。
4.日本的论文有多少我不知道,但肯定比中国少,但日本的大学敬业严谨,比大陆香港台湾最好的大学强多了.
 
[1]国内外若干知名研究型大学SCI论文的比较研究http://doc.mbalib.com/view/dc5ca8b00b1a3c5cc31f15bc610e3583.html
[2]很多论文都不希望自己的研究最终没有用,总想方设法说得比原来的方法有所提高,是抠住一点而不计其余,结果是把一些不通的路标记为可行的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148&do=blog&id=57735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7101-573041.html

上一篇: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四)
下一篇:孔子学院海外热?
收藏 IP: 210.73.15.*| 热度|

8 王涛 吕喆 杨正瓴 陈小斌 翟远征 王加升 wgq3867 GuaN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