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gen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我的博客都是随兴而发,随便写点感想。随便收录、修改完善。写不写我的名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如果改了,还写我的名字,请通知我一下。

博文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也是好样的,只要不傻大胆 精选

已有 8571 次阅读 2012-2-25 11:33 |个人分类:科研、科技、科学家|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化学, normal, 生物, 北京人, 物理学家

看了肖重发老师的博文《物理学家好样的!》,尤其是其中“但总的来说,还是物理学家靠谱一点,因为他们最接近硬科学(还原科学),错了就是错了。不像化学和生命科学比较软(涌现科学),总是存在模糊地带。但是到最后还是得物理学家出来帮助擦/打屁股!”,感觉有些不对劲。我倒不是因为自己学生物的,我对生物学的发展现状也很不满。我上课的ppt中模仿《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名言,炮制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是聪明人,来研究生物学,这里是聪明人的聪明人的天堂;如果你狠笨,也来研究生物学,这里是笨人的养老院。” 我是坚信生物学家也有好样的。

肖老师举的两个例子,我仔细想了想。这涉及到怎样区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维基百科定义的化学如下:

化学英语Chemistry)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联。传统的化学常常都是关于两种物质接触、变化,即化学反应[1],又或者是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如果我们按照稍微狭义一些的分类,把化学看成是研究化学反应的科学。也就是原子间电子交换分享的科学。那核聚变就不属于化学的范畴。一些化学家可能说,你凭什么把我们的研究范围限定这么小。狭义广义的差别在于,狭义定义的化学,每一位合格的化学家功底都很深,不会犯低级错误(违反基本原理的错误)。而不在狭义范围内的部分,那就只能看个别人的素质了,不是谁都具备足够的功底。往往是,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有那能力,实际上是没有。就像肖老师举的冷核聚变的例子。

生物学或生命科学的广义定义也是类似于化学一样,大而全,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类似于化学,要找一个狭义生物学的定义,与化学物理区分一下,我觉得应该是研究酶促反应以及更复杂的生命现象和过程的科学。磷基生命和砷基生命的问题最表面上看似生物学的问题,但实质不是生物学家的强项,属于生物学和化学的边界上。大多数生物学家在这方面就比化学家差了一大截。纯生物学背景的科研人员研究磷基生命和砷基生命犯原则性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注:经网友提醒,
砷基生命研究组的成员不只是学生物,但似乎学化学的不够多)。回顾历史,Watsonh和Crick的双螺旋模型也类似,但这个模型除了需要了解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等化学知识外,还需要懂得遗传物质需要复制和代代间传递等生物学知识,Watsonh和Crick的简直是黄金组合。

总之,“不是好样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是指那些傻大胆的,自己没那本事硬上的。

现在国内外都强调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可能确实成果多一些。但交叉学科需要以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为前提。为了避免再被肖老师耻笑,提醒准备做交叉学科研究的朋友们,先静下心来把你要交叉的那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学扎实。如果没精力学习,还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混吧。

说了半天,生物学家和化学家怎么是好样的呢?

那些安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兢兢业业耕耘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就是好样的。他们做的工作,物理学家做起来也不轻松。我举一例,略去姓名。上个世纪某年,哈佛大学物理系一位受过哈佛剑桥顶尖教育的物理学家,感觉物理学容易研究的东西少,决心要转行到一个容易得诺贝尔奖的领域,拿个诺贝尔奖以对得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什么领域?当然是生物学啦。这老兄确实不一般,据说转行后第一篇论文就是在Nature上发表的。十来年就做出了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后来拿了个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家研究生物学中的化学问题,虽不姓牛,很牛。但是之后,此老兄转向了一个纯生物学问题,在生物进化中的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种假说。从70年代末到几年前,将近三十年,比起那个得诺贝尔奖的工作,花费的时间、精力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今天找到证据支持自己的假说,明天别人又找到了反面证据,如此拉锯近三十年。当然这拉锯过程中还是大大推动了人类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但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自己为之付出了三十年的理论,感觉越来越像错了,三十年的艰辛可能是一场空,心情可想而知。虽然目前学术界没有完全推翻他的假说,但感觉相信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位老兄自己也于几年前放弃了科学研究经商去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因心灰意冷而放弃。这位物理学家老兄的经历,转入生物学后没多长时间就成了生物学界的大牛、得了诺贝尔奖,而后陷入了一个泥潭,一陷就是三十年。

生物学过程可能的影响因素太多,研究起来不容易。我们应该为继续在泥潭里奋斗挣扎的生物学家们叫好,你们(包括我本人)也是好样的。

注: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参考了多个来源的资料,应该不会有大错。但其中的所有动机、心理活动均为本人或本人参考资料的作者推测,不一定准确。如错误,请指出,本人及时更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772-541173.html

上一篇:人类的Y染色体在变短吗?男人将灭绝吗?
下一篇:英语听力,真不像上学时想象得那么难
收藏 IP: 202.112.87.*| 热度|

15 罗渝然 孙学军 曹聪 肖重发 胡瑞祥 郑祺 王伟 李宇斌 覃开蓉 邵明飞 黄晓磊 王春艳 谢鑫 crossludo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