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的话题经常要快速地切换。例如,2011年12月9日晚上的热门话题是院士,2011年12月10日晚上的热门话题就变成了月食。尽管头一天晚上正式公布的中科院新增选院士的名单曾让许多人唏嘘不已,甚至忿忿不平,可大家还都要忙着顶着瑟瑟寒风出去看红月亮拍照片,毕竟此等最XX的壮观场景,错过了一次要等待N年呢!相比之下,让院士名单以及由此产生的那些或者名奇妙或者莫名其妙的怨气再飞一会儿也无妨。
把院士和月食联在一块说事儿,看来是俺的常规套路(——撷英!)谁让TA们的声母都是YS呢?!这虽然似乎仅仅是表象,但其实内在联系也是“可以有”的。因为:
1) 都具有周期性。院士评选的周期是两年一次,而月食的周期是一年两次。从周期看似乎月食更频繁,但观测月全食的条件(时间、地点)很好的机会却肯定不比围观院士评选热闹的机会多。因为院士评选的每一榜名单的公布,后面都可能有许多故事和原因,它们就像躲在地球阴影里的月亮或者躲在月球阴影里的太阳那样若隐若现。
2) 月食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院士评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月食到时间就会如期而至,不会提前也不会推后,因为它是地球、月亮和太阳在经典力学规律支配下运行的产物,有了方程和参数就可以有精确的解出运动方程来,其结果绝对的客观。相比之下,院士评选恐怕就不如月食了,因为是靠人的推荐、评价和投票来决定的,加上不可能有统一的计算依据和评价标准,所以最终必须靠主观评价。尽管在同比而且存在着悬殊差距的情况下,主观评价也不会有大的偏差——例如诺贝尔奖得主来候选参评院士一定是“手拿把掐”、具有毋庸置疑的“确定性”。但在学科领域不同、评价很多元化的情况下不一定存在绝对的共识,只能由票数统计来决定最终的结果。在很多候选人的成就基本上处于让院士评委们感觉“亦真亦幻难取舍”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就会大增,此时参评院士就有点儿像去参加一场豪华而盛大的赌局了,需要“愿赌服输”,更需要预先准备好充足的赌金筹码。
3) 月食现象会引起全民关注,院士评选仅仅波及学术圈。10日晚上的月全食绝对引起了全民的关注,估计白天天文望远镜的销量都会有所上升;而9日晚上的院士名单估计还没这么大的影响力,围观者多半仅限于科教界人士。因为,老百姓即使看得懂月全食的光路图,也不见得能整明白成功当选院士或不成功没当选院士以及不侯选院士们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更不晓得院士评选台前幕后的是非恩怨或者谁当选不当选的利弊得失。
4)月全食就是月亮被地球完全挡住,某些院士以及想当院士的大牛们是不是也想全方位地那啥一下?能当院士的肯定都不是凡人,多半是有实力罩得住一大片的牛人强者。罩住了阳光,可能会很阴凉舒适,所谓“大树下面好乘凉”,问题是如果您不是去乘凉休闲的,而是像小草灌木一样需要生长的,缺少了阳光会是个啥滋味啥状态有怎样的未来,大概不用我说了,大家都懂的。好在,月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更何况月全食的持续时间不长,所以真的不怕地球的遮挡。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