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写了篇博文“再谈高校师资‘近亲繁殖’与‘创新’”【1】,产生了挺大的反响,看的人挺多,但反面的批评意见不少。李小文老师写了篇“不能把‘近亲繁殖’当作一根棍子”【2】,点出目前存在的以“近亲繁殖”作为打击新兴学科和弱势学校的“棍子”的现象。然而俺以为,“近亲繁殖”本来是“绳子”,并不是“棍子”。因为今天单位停电,没法动手做实验,下午只能猫在家里写下这篇博文。
用“近亲繁殖”作为“棍子”,其实相当给力。原因在于,“近亲通婚”早已为文明社会的法律所不允许的,“近亲繁殖”更加有悖于自古以来的人类伦理和现代优生学理论,会导致严重的种群退化,所以无论谁被扣上这顶帽子,当然都会觉得无地自容。因此,只要抡起“近亲繁殖”这根棍子,很多人、许多事以及不少人事基本可以“横扫”。被这根棍子“打一顿”的人,基本都得改弦更张。只是“近亲繁殖”这根棍子扫过之后,如果照样不见效果,仍然创新乏力,还得费心去找别的理由。
我说“近亲繁殖”是“绳子”,有几层含义:
首先,在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下,该繁殖体系内存在分明的层次和辈分,如果长辈乐于提携晚辈,则晚辈的上升速度会很快,能产生一种“拽绳子”上升的效果【3】。这种“拽绳子”上升的模式很给力,如此“拉一把”一般能让年轻人很快达到很高的学界甚至官场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术水平,但由于是借外力上去的,被提携者的能力和信心容易存在某些不足,如果自己不注意弥补,后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会受到限制。
其次,在已经被定性为“近亲繁殖”的情况下,“近亲繁殖”的群体内的各个成员就已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连在了一起。每个人的行为和成就不再仅仅代表其本人,更容易被联系到这个群体。某人干得好了,外人通常会说从群体的内在基础底蕴和外界人脉方面借力不少,倘若干得不好,也常会被认为受到了这根“绳索”的限制。
最后,“近亲繁殖”群体成员的思想和手脚如果被无形的“绳子”给束缚住,是很难去创新的。身处一个“近亲繁殖”造就的体系中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最有创造力)上面往往会有N个前辈,他们的许多新想法能否付诸实现,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这些前辈“高人”(即使见识和水平不一定太高,至少年龄和职称职位还是蛮高的)们的态度。如果得到支持,当然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下去,很有可能取得成功;倘若不被看好而没有支持,就只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和资源去尝试了。如果一定要得到的全力支持才敢去做,只要有人反对就完全不敢再做,那么很多创新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正像黄秀清兄今早在我博文后面写下的评论——“创新必须闯,不闯何来新?”“近亲繁殖”群体的首脑人物,更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鼓励大家积极地想,放开手脚大胆地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参考:
【1】 吕喆:再谈高校师资“近亲繁殖”与“创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0823
【2】 李小文:不能把“近亲繁殖”当作一根棍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490846
【3】 吕喆:“踩梯”“爬竿”和“拽绳”的上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8761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