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又向梦中见

已有 6500 次阅读 2011-7-30 11:29 |个人分类:诗词歌赋|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倚床翻看白石词,顺便也翻看师祖夏承焘先生的《姜白石系年》和《白石怀人词考》。大为感叹一番之后,便想古来名士风流,原本多姿多态,有如姜白石这样,一生不曾仕宦,除了卖点字之外(卖字大概不能养活自己吧),都是靠着别人周济过活,直到六十余岁“卒于西湖,贫不能殡,吴潜诸人助之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这个结局有点像是他前代的柳永,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亏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之际,东京满城名妓都来送行,半城缟素,一片哀声。看来风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在很大意义上并不受贫寒的影响。所以对于姜夔这样的人物,我们只能说不论什么样的遭际,其风流气质都是成就千古绝唱的原始底蕴。

   按照夏承焘先生的考订,姜夔二十余岁时候在合肥结识并恋上一对色艺俱佳的姐妹歌妓,此后漂泊多年一直未曾忘记。白石词现有80余篇,其中22篇多达四分之一都是怀恋其合肥恋人的。他的《解连环》词中“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唐宋词人写情的词不少,但是很多不是片段之情便是假托之情,真正用情专深、萦心不忘的,则无出白石之右。这一点连博学高远的王国维先生也不能理解,所以他会说“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问题的关键是静安先生没有看懂白石的怀人词。因想到20多年前自己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白石怀人词的赏析文字,那时候写文章除了一本正经的论文外,一般发表的赏析文字几乎都是信笔而就一气呵成。记得研究生毕业不久导师参与主持一本上千万字的大书,我就成了这本书的忠实撰稿人。不仅要组织一些年轻学人写,而且还要完成那些人家不愿写的篇什。每天早上起来摊开稿纸开始写,一般两个小时写上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稿纸上干干净净的没有修改痕迹。然后大功告成喜气洋洋志满意得,曾经很自负的想到曹丕评价别人的一句话“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也难怪了,年轻时候谁没一点自负啊。按说那样一天下来也算是很不错了,不仅写了一篇专业的东东不久就会成为铅字,而且按照当时的稿费制度一千字应该是8-12元钱,在80年代中期研究生毕业的工资是每月87元,在那个没有通货膨胀的时代,从效益上来说这一天应该是精神物质都还可以的。但是很快就会有新的不满产生,这不满不是来自物质,而是来自精神价值方面。因为在自己的眼光里,写这些文字往往比较小儿科,自觉学术含量不够所以每每有浪费时间之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的赏析文字写起来并不是很着力去考究诗词本事,这篇有关姜白石合肥怀人词的文字也是如此。现在想来这当然也是一种片面了,不过在年轻的时候的写法也是一种创意。是啊,年轻多好,因为年轻我们更多一些创造,这可以从那时的文字中得到印证。 

 

踏莎行

【宋】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要理解这首词,首先必须把握三个要素:梦、作者、词中抒写的对象。梦是这首词的特定环境,它决定两了词的气氛,词中意象的组合,甚至影响了词的结构;作者是抒情主体,又是梦的承担者,通过“感梦”来写自己的情怀;词中对象是所怀之人,她构成了梦的内容,具体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依稀仿佛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作者小序自云“江上感梦而作”,当然就是梦后忆梦的创作,因此这几句还停留在对梦的追忆和记录状态。“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梦后忆梦,虽不是现实,却比现实更加动人。夜有所梦本意是思念心切了,梦后又忘情追忆,就显得更有点很不现实的意思。这两句原本出于苏轼赠张先的诗句:“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张子野年八十五尚买妾,述古令作诗》)。莺和燕代之所钟爱的女子,借用在词中,既形象地代表了情人,又巧妙地表现了梦里柔情飘渺的意境,可以说它虽是词人清醒之后在现实际遇之中落笔所写,又逼真地再现了虚幻迷离的梦中情景。因而下面一句“分明又向华胥见”,则可看作是词人的遐想又回到了梦里。华胥,借指梦。《列子》记载有黄帝昼寝而梦游华胥国,故后人便以华胥代梦。既然遐思入梦,在梦中与情人相会,那么“分明见”就不独讲自己见到对方,更有对方见到自己之意。作为梦中现实,就不仅要表现自己的情,还含有对方的意。下面两句:“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处早被相思染。”便是女子口吻。长夜难眠,孤衾冷寂,漫漫相思就如同那早春萋萋而生的芳草,绵绵无际。这种情景前人词中并不少见,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词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后主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便是把思恋之苦与春色无际相联系,白石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片紧承上片梦中情景。“别后书辞,别时针线”,这是两句最寻常最简单却韵味最深最有普遍性特征的描写。很难说这只是指那相思的女子,也可能是些多情的男子。书信是鱼雁往来、尺素双方;针线在女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游子吟》),甚或有以针线牵系之意;在男子则有感念春心,睹物思人之意。正因为梦本身的扑朔迷离,恍惚不明你我,所以这里就表现出某种巧妙的双关。“离魂暗逐郎行远”。这句又写女子在魂梦中与情郎追随相伴,以女子为主体。最后两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又转过来以男子为主,言女子梦魂远去,无人相伴,皓月千里,关山万重,不知可是平安,极见两情缠缱绻,温柔体贴之至。这几句也是前人词中常写的,冯延巳词中“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女冠子》)“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叫何处觅?”(《木兰花慢》)实际上也是讲这种离情依依,相思入梦的事。只是白石所写,从两面入手,所以更有创造性,也愈加动人。

   这首词通篇写梦,借梦抒情。由于梦这一特定环境,使得作者作为抒情主体,可以从形象表层上隐去“我”,而把描写对象转化为情人,通过情人之思恋来写自己缠绵的柔情。这种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很像是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把怀念之情表现得更加清奇,更为别致,衬托得愈发深沉。词中写梦的作品很多,但不是写得太露,便是把梦改装的太现实。白石词向以清丽幽冷著称,这种风格更适合表现梦的超现实脱尘俗之境,这首《踏莎行》可谓深含其味。唐宋词中写梦之清奇洒脱,堪与之比肩者,惟温庭筠之“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等可数几首。尤其最后两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想象出奇,着笔绝妙,无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此赞赏不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418-470026.html

上一篇:多年来我一直用赞赏的目光关注这个城市
下一篇:踏莎行• 旅人将归步韵白石兼和俊明
收藏 IP: 58.100.87.*| 热度|

24 曾新林 李学宽 刘庆丰 陈湘明 黄锦芳 武夷山 汪梦雅 侯成亚 曾泳春 刘俊明 雷栗 丁甜 王芳 施泽明 吕新华 禹荣明 杨月琴 罗帆 蒋继平 刘钢 张玉秀 钟炳 柏舟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