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李伟:应急过程优化决策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

已有 3638 次阅读 2008-11-4 11:42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

2008年10月11日下午2:30,在三峡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求索报告厅,来自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李伟博士作了题为《应急过程优化决策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应急避难场所优选方法,人群拥挤踩踏风险理论及实例。
 
      李伟博士首先介绍了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性和几种不同的避难场所选址模型的的优化目标。在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时需要考虑容量要求、疏散通道、可达性、通风照明、物资供应以及医疗保障等基本问题。
 
      然后,李伟博士以北京西站1.19事件为例,具体说明了在大规模旅客滞留时选取临时避难场所的条件,必须要满足3万多旅客吃饭、如厕、保暖的需求,同时在交通和通讯方面也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应急预案中的避难场所选定为丰台体育馆。另一个例子为天安门前升旗仪式的避难场所的选择,需要计算机模拟广场周边道路、空地、公园的容量、距离、行走时间和通路,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疏散人群。
 
      接下来,李伟博士解释了判断是否存在人群拥挤踩踏风险的几个依据:安全容量、服务水平、密度限制和等待时间。安全容量和密度限制类似,都是对人数的控制,等待时间是指疏散时人离开该空间的时间。并且,从实时录像推断的人群运动速度变化、人群行程的压力等因素判断,踩踏事故发生前会出现一些征兆,时间在事故发生之前约5分钟。在管理密集人群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是人墙和网格,分步骤、分区的疏散方法,人群密度估计。
 
      最后,李伟博士讲述了北京西站2007年春运的的一个实例。约9000名旅客在凌晨到达北京,由于无处可去而在地下大厅过夜。第二天早高峰交通,过夜旅客乘车,夕发朝至客车到站高峰三个因素导致西站附近交通接近瘫痪,补救措施难以实施。引发我们思考哪些事件可能造成突发大客流滞留西站,以及应该如何有效疏散人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45375.html

上一篇:男女性别的分类都不完美——分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下一篇:李剑锋:基于事故后果的应急预案评价与优化技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