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建国初期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靠着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拼搏和强有力的领导(周恩来主抓),做到了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并达到武器化水平,全系列的短、中、远程导弹列装;加上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一起成为了新中国最伟大科技成的代表作(简称为“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成功,使我们有了与自己国家规模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尖端武器装备和技术,让超级大国们不再敢随便地藐视、威胁和讹诈中国,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如果找一个类比,我们不妨把“两弹一星”比喻成体育界的奥运金牌。因为夺了奥运金牌,咱们在电视机前看到升国旗、奏国歌都觉得扬眉吐气,激动万分,其场景和听说我们的核弹实验成功、卫星飞船上天差不多。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弹一星”这些尖端科技是需要搞的,因为以当时的国际形势,不搞就可能随时被欺侮。我们也必须看到,当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也需要解决,现在回过头来看,却很遗憾地发现这些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吴老师提到的材料研究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为作为现代工业技术基础的材料如果落后了,其他很多相关的技术都不可避免地都会长期落后。如果也做个体育类比,材料研究更像是群众体育,关乎人民体质和健康,想全面提升,难度其实比夺奥运冠军更大。关于这个问题,每次奥运会、亚运会之后都会有一番大讨论,本不用我多说,大家其实都懂的。
搞“两弹一星”,我们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把科技界中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最高水平的人才集结在一起,组成一支强大的“国家队”去攻关,就像我们在十几亿人中选出千把百个运动员经过集训之后去参加奥运会一样。因为“两弹一星”涉及的学科技术和技术领域有限,即使我们的总体基础还很单薄,下决心去搞仍可一拼。相比之下,材料涉及到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很多,需要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去做的东西更多,这个领域要想全面提升,其难度恐怕比“两弹一星”更大。不可否认,我国的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在建国后的六十多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落后的事实和后果我们也必须坦然面对。
究其根由,除了“底子薄”,大概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与“两弹一星”相比,一般的科技领域可能经常处于有短期目标而长期缺乏长远的战略“大目标”的状态。如果目标不明确,也就很难主动地、有很强规划性地开展工作,没有长期坚持的决心,也就很难收到扎扎实实地工作所取得的长期积累效益。没有目标就会导致缺乏勇气和毅力,这就像专业运动员为各级比赛的冠军而努力,练起来就格外有劲儿,也真能练出一身的肌肉块和灵巧的身手。咱普通老百姓锻炼身体的动力就明显不足,可能会这个月练了10天长跑,下个月又去打了7天羽毛球,再下一个月又去游了2次泳,……过几个月之后,体育“运动”可能只剩下蜗在家里打麻将了。
“两弹一星”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技术都是有钱都买不到的,更别说当时咱还很差钱,根本也没钱去买,没人卖又没钱买,就只能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相比之下,其他的技术领域虽然也面临发达国家的封锁,但封锁的严密程度无论如何都没法和“两弹一星”这个级别的尖端科技相比,总有百密一疏之时,结果是能凡买到的,自主研发的成就反而没有那些没处买的技术大。这就像老百姓因为可以买自行车汽车代步,走路和奔跑的能力就会下降,因为有大把的药可以吃、大瓶的药水可以点滴,就不那么在乎自己体质和免疫力的下降。这些对外在力量的依赖一旦形成,自身的能力就不可避免地要下降,长此下去,自信心也将不复存在。
最后,“两弹一星”的成功,源于万众瞩目和上下一心。如果大家都重视一件事,“一切为了XXX”,就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件事再难也可以搞成功。相反,如果不同人的关注点不一样,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处在不同环境下的关注点都不一样,就会造成意见的不统一,这时要做成一件事的动力会不足而阻力却会大大增加,也就很难搞成功。
****************************
参考:
【1】 陈安:钱学森论证“亩产万斤”能够成为事件说明什么?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885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