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先声明,本文虽说要大话“创新”,可不是说我赞同那些通过说“大话”来搞“创新”的做法,虽然在现如今的中国,“说大话”的“创新”并不稀奇。之所以叫这么个酷似“大话西游”的题目,是因为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塞进去太多自己关于创新的见解,寻常几段“小话”说得不透不畅快,才叫这么个虽然似乎很“创新”但听起来总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的标题。
以我个人一年多来在科学网的博文写作风格,拿过来一个词首先要把它断成更短的词或单字,甚至还要把字拆开了分析,然后展开分析,带领大家“惊呼”——原来这个词里面早已经蕴含了某某涵义了。这种搞法可以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它很容易让我们换个新的视角、看到一些以往从未见到的新东西。不过,这种“拆字”的套路可不是我本人的“创新”,远了不说,Bigmouse王宝山兄早在我开练之前已经有很多经典作品闪耀在科学网上了,更不要说古代的文人们其实也没少做这类的文字游戏,我再玩儿拆字,纯属后学末进,无论玩得如何的花哨,都非原始创新,只能算是老方法的新应用罢了。
拉拉杂杂地整了这么一段,拿自己做例子解读了一种模式的“创新”之后,我真地要开拆了。。。把“创新”这个词分成两半儿,就是“创”和“新”这两个字。仔细想想,这两个字其实恰好是时下被认为“创新”的一些典型事例的两种模式。
有一类“创新”,只占了个“创”字,可以算是“创而不新”,点子是自己独立想出来的,工作也是自己系统地完成的,但干完了之后却忽然发现或被发现,原来早有人这么做过了,并不算新,按照只承认“第一”的原则,这种“创而不新”的工作自然不算“创新”。碰上这样事情的人,一边懊悔去罢,没有创新点,发表文章、报项目、评奖统统没戏!长点儿记性,下次记得开始干活之前一定要查相关知识或技术的“祖宗三代”外加存世的五服以内的全部“亲属”。其实,这种“创而不新”并非一无是处,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如果真的能自创一些东西出来,本事还是有的,这回没闯出来,下次还有机会;再者说了,能自创就完全有本事打破别人的技术封锁,这在广泛公开+全面开放、啥技术都买得到的情况下似乎没意义,一旦遇到人家严格保密或者技术及产品封锁,其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例如,很多人会认为这几十年里中国搞的“两弹一星”从原理上和技术路线上谈不上如何不得了的“创新”,可是你不自己搞出来人家绝对不会卖给你,更不会白送给你,就逼着你去自力更生搞自主研发,去做不是“创新”的创新。
还有另一类“创新”,占了“新”字却少了“创”字,可以算是“新而非创”。此时做的东西是够新鲜的绝对“热门儿”,但最“根儿上”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提出来的,只是消息灵通跟进得快,所以迅速得到了很多新结果,这样不难吸引一大片眼球、赚到N多的引用。不过静下心来想想,“创新”的“含金量”却没那么足,如果自己没真正把握住创新的源头,没形成真正的“原始创新“能力,就无法有更多的新点子,也就只能疲于奔命地不断跟踪研究热点了。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自然应该是实打实的自“创”出来的足够“新”的东西。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创新”其实有大有小,放在很大的空间和很长的时间去看,能称其为“创新”的东西可能没多少。很多现实中被称作“创新”的多少会有些片面,就像前面说的拿两种只能占一个字的“创新”,在当下的中国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更小的“创新”、甚至谈不上“创新”的东西都还要坚持冠以“创新”之名,这完全是由于我们把“创新”捧得太高、看得太重,心态上也太过焦虑的缘故,结果就会像50年代“大炼钢铁”一样,搞得遍地创新、人人创新,结果只会模糊了真正“创新”的标准,更加不利于“创新”,甚至于把“创新”搞成了令人“怆心”的“疮心”,可就适得其反了。当年我们急着“超英赶美”去疯狂提高钢产量,拿真的钢铁炼出来一堆堆得“铁粑粑”,现在我们已然不用和苏联携手,GDP就已经猛冲到了美国的身后,钢产量早已达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可见真正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其实创新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断扎扎实实地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假以时日,以咱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也一定能够涌现出很多原始创新的东西出来。总之,就像那句著名的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既然“一切都会有的”,那创新自然也会有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