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030.0220
读如下博文后有感:
[1]“论文研究水平的层次”
[2]“对发表论文的深层次思考"
[3]"[转载]丘成桐院士演讲: 如何做好学问"
[4]"大学精神啊,我们都在喊你2010年回家"
[5]"现代科技创新的学术文化探源"
[6]"杨玲也许是另一个“伟大的笨蛋”?"
[7]"中国SCI “始作俑者”的故事"
[8]"妖魔化或过分崇拜SCI都不可取"
[9]"发表论文、引用文献,国内外、中外文应当一视同仁!"
[10]"从博士跳楼,谈博士的职业选择"
由于科学研究重大成果的出现是一个涌现现象,因此作为研究者,不应总是期望能做出重大成果,当条件成熟时,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正如苏博主文中[1]所说“这三者是相辅相成,逐渐积累一步一步形成的,这里面多数人都做了人梯而已。” 一般说来,研究中所发现新知识的社会价值重大性、新知识的系统性都可以作为论文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
另注:对一个进入社会后的人所受教育的评价,其所在企业或机构同事的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这与科研中的同行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处)。扭转当下学术界乱像的利器之一是在综合考虑科研经费分配情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前提下逐步将研究经费的获取途径转由以市场提供为主,这个结论基于如下事实: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不会(一直)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支持无意义的研究。西方国家大学、研究机构(特别是企业研究院)的发展历程表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5]中所述情形适用的人可能仅卡文迪许,大多数从事研究的人其研究的动力直接或间接的都与为获取经济来源脱离不了干系,因为社会始终是经济的社会。
2010.1030.1416刚看到鲍博主的好文[6],其所描述内容正应了”经济社会“之说。
2010.1030.1454考虑当前科研界的近况,同时也是考虑到经济对科研(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具有重大激励作用,所以应尽可能转向市场配置为主导,虽然在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冷门的研究常常容易被忽略,但只要一旦发现其至关重要或前景有被看好的端倪,国家或市场的资源配置就会立刻蜂拥而至,直至超额配置。相应的例子:早期互联网的产生阶段及互联网泡沫。由于各种研究往往相互交织,因此基本不用担心某个方面的研究投入完全消失的情况。不过,无论怎样进行资源配置,做到研究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保障应当是不可打破的底线。
2010.1101.1322博文[7][8]指出了SCI存在的问题,但没有给出替代方法。博文[R1]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模式:e-PPFG(即网络公开发表及自由获取)的文献发表模式。
2010.1101.1330poordusk在评论中提出的问题正在思考中,以后再做回复。
2010.1130.1538
回复poordusk的评论:从你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你认为大多数研究是“不着边际的”,这个结论显然片面,这可能仅与您所在的环境有关,所以无需反驳。文人自古相轻与科研经费由市场提供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无需刻意放在一起考虑。您接下来所说的内容,大意是指国人手头缺钱,所以人们不愿做研究,而美国人钱多,所以才做研发。这只是一种说辞,而不是解释。不争的事实是,当前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境况要好于10年、20年之前。人们之所以觉得钱少是因为周边丰富的物质环境激发了个体更多的物质需求(简称物欲横流)。企业不重视研发与当前的企业经营环境有直接关系,商人的天性是牟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七节中的注释所说:“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当投机、钻营的成本偏低、更易于盈利时,商人自然不会选择相对利润偏少的正常经营方式。但是,转向研发,以期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完善产品/服务功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始终是商业的必然发展趋势。针对您的评论想了很久,得到很多,涉及人文环境、价值观、价值体系、经济、社会发展。
[R1][观点]未来文献发表模式、特点与信息福利时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