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又到了公布那个贼NB的诺贝尔奖(又名“炸药奖”)获奖者名单的节气了。这段时间,热心于科学及其奖励的中国人将再次掀起一轮对诺贝尔奖关注的热潮,我们或许一如既往地看到“榜上无名”的失落和对未来N年可望获奖的强烈期待。其实,每年都有近乎相同的套话在分析、探讨和预测原本不用再说,久而久之也无须拿它太当回事儿,反正有些不尽合理的东西是不会变化的,有些合理的东西却是一定要变化的。不过,今年还是有些特别,因为有了“新鲜事物”——有中国学者得了“搞笑诺贝尔奖”【1】;而正式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居然以前得到过“搞笑诺贝尔奖”【2,3】。忽然有如此趣事,似乎让咱国人忽然之间燃起了夺得诺贝尔奖希望,那我也就憋不住要说两句了。我今天要说的,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和“玩”的关系。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大概是科学界的无上光荣了,得诺贝尔奖是非常正式也贼拉严肃的事情,据说是需要N多的汗水和M多的灵感再加上X多的机遇才可能做到的,照理说是不应该和一般意义上的“玩”拉上关系的。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们都玩啥咱不知道,反正这次那个叫安德烈.盖母(好像一种特殊的螺母呀)的炸药奖得主曾经拿青蛙玩过“磁悬浮”,还因此在10年前得过“搞笑诺贝尔物理奖”,看来他无疑算是个贪玩的科学家伙了。诺贝尔奖章和奖金很刺激大家的眼球,但那些获奖成果似乎总是离普通人太远,以至于获奖成果和名单出来以后,总要找个科学家上电视上讲解半天一般老百姓才懵懵懂懂地听明白一点儿。相比之下,那些“玩”出来的“搞笑诺贝尔奖”谁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品评一番,只不过人家却能够凭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东东去获“奖”,寻常人却不能,道理何在?原来,有幸拿到“搞笑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伙们还真是用比较正规的科学研究的套路去潜心研究了那些看似好笑的、比较寻常的问题,最后甚至用正规的科学论文发表了成果。这么看,对待“玩闹”都如此认真,不给点儿奖励还真说不过去。
众所不知的是,其实很多够得上诺贝尔奖的创新性研究并不见得都是“领军”级的大科学家们坐在高楼大厦中搞“顶层设计”写指南、然后经过一轮轮项目评审和论证,淘汰掉了大多数申请后才确定的课题,花了大把的经费后搞出来的。相反,很多创新是源自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设想,然后花了不太多的钱、做了一些看似粗浅的原理性实验得到了成功验证的东西。这其中的很多奇思妙想的出发点是源自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其驱动力甚至仅仅是“好玩”而已,如果醉心其中的科学家能玩得兴趣盎然、玩得得心应手、玩得金石为开,或许就干成了。在众多创新之中,意义重大,得到了诺贝尔奖委员会专家们垂青的成果,兴许就在某一年的金秋10月荣登颁奖名单了。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玩”,并不是真正的顽童游戏,而是指用孩子们“玩闹”般放松的心态开展研究,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失败了也不过度沮丧,休息调整后重新开始“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直到最后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善于用做科研的严谨作风去“玩”,更习惯于用“玩”的心态去做研究,或许是不少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关键。当然,在实际的科研中想“玩”其实很不容易,且不说研究者自己能否如此放松本来就个问题,外部环境(特别是科研管理者和周围的人)是否允许你“玩”或许是更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在关乎诺贝尔奖这么大的事儿上。如果谁定下决心或被计划去冲击那个“炸药奖”(诺贝尔奖),那感觉可能真像身上背了“炸药”一样,可能会通过“爆发”给你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更要担心“炸药”爆炸伤及自身,毕竟肩负的责任太大呀!这时候,谁还敢“玩”?或许真像张志东兄所说的那样——“外国科学家可以研究在磁场中飞翔的青蛙,而中国科学家在我国的科研体系里实际上不过是在磁场中飞翔的青蛙。”【3】是的,很玄啊!
~~~~~~~~~~~~~~~~~~~~~~~~~~~~~~~~
参考:
【1】王德华:我国青年学者关于蝙蝠性行为的论文获得2010年“搞笑诺贝尔奖”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208
【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获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tech.qq.com/a/20101005/000080.htm
【3】张志东:飞翔的青蛙---从搞笑诺贝尔奖到获得诺贝尔奖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98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