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科研中的“指南”与“指难” 精选

已有 6443 次阅读 2010-9-23 08:55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 目标, 方向, 难题, 项目指南

好多天没专门玩“错别字”的“撷英”了,今天说说“指南”及其谐音“指难”。
指南这个词,咱中国人都很熟悉。原因很简单,从小我们就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一个是指南针,曾经在大航海时代为无数冒险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算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一项重大发明,如果能搞清楚第一发明人是谁,他的这个成果肯定可以得诺贝尔奖(别名“炸药奖”,注:在这个季节的博文中不说一句诺奖,就太OUT了)。如果当时指南针的发明人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他也一定能发大财赚得盆满鉢盈。
在中国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更要对“指南”这两个字保持足够的关注敏感,闲着没事儿要上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网站上去转转,看看有没有新的“指南”出来。在这里说的“指南”专指科研项目指南,无数学者要在其指引下撰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经过一轮轮的评审后,有胜有汰(未必一定是优胜劣汰),有一部分(一般是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成功获得项目经费支持。科研工作者写出的申请书本子要紧扣当年《项目指南》指引的方向,如果不在这个方向之内,项目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一点大家都懂的,所以指南对于科研工作者非常之重要,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
现在的《项目指南》是被遴选出来的若干某领域的专家,根据他们对该领域的了解所确定的近期优先开展的研究方向或指定的研究目标,供申报项目者选题之用。由于这些撰写大专家在《指南》的撰写过程中的发言权很大,所以重视了指南,自然也就要重视写这个《指南》的过程和写《指南》的人。因此,会有很多人努力让自己成为有权去编写指南的人,更多的人没有这个机会,也要去努力结识写指南的人,这些努力不为别的,只为把自己做的工作变成“南”有机会被“指”到。就此一“指”,或许就可收到“点石成金”的奇效,带来滚滚财源(经费),岂有不格外重视之理?!
如果抛开(其实无法真正“抛开”)纯粹的经济问题考量去做科研选题,科学家们会更倾向于做什么?我想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应该首推各研究领域的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难题(难点)。这些难题的解决,对学科领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能够以一点之突破带动大面积的飞跃。能够指出这些难题(简称“指难”)的科学家,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有独到眼光的“大家”。开尔文勋爵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指出的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就是指出了这种难题的典型案例。“难题”一经“指”出(当然也有学者自己悟出的),随后便无数有才气和创造力的中青年学者投身到解决难题的工作中去,带来的效果很显著,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的迅猛发展。因此,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指难”其实非常重要。
“指南”与“指难”,音同字不同,二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显然,它们都是由少数人指出了多数人努力的方向或目标,但目标的层次却有所不同,伸出手指的人的考虑也不尽一致,甚至关注者都有所不同。“指南”指出的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也可能是有望最快取得突破的方向;“指难”指向的则是实打实的难点所在,没准还是个“世纪难题”。事实上,如果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提出或撰写《指南》者在推出指南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夹杂任何个人因素,有时或许是其课题组和合作组有能力在有限时间内达到的目标;略有不同的是,“指难”者指出的难点通常是对其本人和整个领域都显得艰难无比。《指南》的关注者显然是体制内的科学家(常被称为“官科”),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按照《指南》去申请项目进而获得经费资助,“指难”的关注者应该包括整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对相关问题有兴趣的人,但似乎很多业余爱好者(常被称为“民科”)的兴趣更大。
对比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要发展“南-难合作”,如果能让《指南》更好地发挥“指难”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可以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65903.html

上一篇:学术论文缘何可以“快速增长”?
下一篇:也谈科普工作
收藏 IP: .*| 热度|

33 武夷山 刘洋 张志东 诸葛淑媛 陈儒军 刘进平 赵明 孙学军 梁建华 陈安 张亮生 王修慧 许浚远 王宝山 吉宗祥 孙庆丰 吕乃基 苗元华 耿文叶 李学宽 高建国 曾庆平 丁能根 唐常杰 刘晓瑭 丛远新 姜洪洲 姜咏江 刘广明 王孝养 吕向峰 ffy hugege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