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

已有 7319 次阅读 2010-7-17 11:5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诗歌, 人格


        前些日子,给一位老同学的传记写序。我不得不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那本传记稿本。这位同学是一位菲律宾商人,但他在从事商业之于,也热爱文学和文章,写下了不少诗歌、散文和实时评论,出版了六本书。这样一手经商,一手写作,的确是很辛苦的。但传记作者在传记中,有一点是我不能理解的。他认为我的这位老同学最终之所以走上亦商亦文的道路,是因为他受到了某位名家的指点与鼓励,没有这位名家的指点与鼓励,他就不可能拿起笔写作。对此,我不表赞同。我的“序”中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一个商人拿起笔来写作,这是因为他心中有许多情感的蓄积,所谓“思积而满”,满则不能不溢出。别人的指点与鼓励只是一种契机,根本的动机是他蓄积而满。这样,他不能不宣泄,不能不通过文章来宣泄自己的幸福、快乐、感伤、烦闷、痛苦、愤怒等各种各样的情感。
        文章只能是人们的心中块垒的外化而已。这种观点自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提出后,就不断有新论。如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中说:“看来作文,全要胸中先有缘故,若有缘故时,便随手所触,都成妙笔;若无缘故时,直是无动手处,便作得来,也是嚼蜡。”
        近读清代大学者龚自珍文集,其中有一篇题为《书汤海秋诗集后》,提出了与前面所述的观点相似的观点,但有的确有所不同。龚说:“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谿,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这里的“完”作完整或融为一体解。整句的意思是,人以诗出名,而诗尤其以人而出名。唐代的大家,如李白、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以及宋元以来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诗人吴伟业,都是诗与人融为一体。人之外无诗,诗之外无人格,诗人与其诗总是完整地融为一体的。这个思想,是对古代“文如其人”思想的发挥,但又所不同。他的话除了强调诗人的人格与诗格要保持一致之外,透过“人外无诗,诗外无人”的提法,突出强调诗人与其诗的关联,任何人的诗总是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因此我们一读诗就会知道这是何人写的诗。
        更有意义的是,龚自珍还说:“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者而卒不能不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这是说清人汤海秋(汤鹏)的诗,无论怎样,都可以看出这是汤鹏的诗。龚自珍列举了四种情况:一是一吐为快的,二是不想说最终不能不说的,三是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四是本不该说到底还说的。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到汤鹏的为人与写实的融合为一,即所谓“完”。最奇怪的是第三种情况: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这种情况怎么能看出诗人的为人和思想呢?这可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要从“字里行间”去看了。的确,真正的诗人常把自己的感情隐蔽起来,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揣摩自己的思想感情。(2010-7-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237-344811.html

上一篇:“知识分子的天职:推翻成见”
下一篇:王青的窗口
收藏 IP: .*| 热度|

1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