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新华社报道(吴晶,李晓奇):至
如果是全民,那么就应该有13亿人口吧,用250万去徐13亿,其占的比例大概不到1%吧。1%不到的人口怎么就成了“全民动员”呢?就算不按全民算,只计算受教育人口,或者说只按成人算,250万的意见数(正常情况下,提意见的人数应该小于或等于250万人)也无论如何算不上“全民”。
当然,我并不是说《规划纲要》不引人重视,我要说的是为何一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纲要只收到“250万条”建议?规划纲要开篇可就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我想其中的原因概有以下几点:一,对规划纲要产生了“阅读疲劳”。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可是这一目标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对此,没有任何官方的评估与说明。二,说了也没有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符号,而不是一种务实的听取意见。在这一点上,到最后文本公布出来我们就会知道。最后的文本与本次的征求意见肯定不会有质的变化。三,对征求意见文本没有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如教育管理体制、政府与学校关系等没有作出规划表示失望。四,对官员写就的这个文本不想评论。本文教育规划纲要历史一年多,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各个组组长就会知道,本次文本代表的仍然是“官方意见”或者是“精英意见”。无官职的专家、草根阶层的人员基本没有,更不要说当组长。
虽说少了,也希望一些意见能够在最后的文本中得以体现。希望下次把修改的地方标注出来,以示“问计于民”。
更希望,这个文件出来后,不要只是简单地学习、试点、制度上墙,而要有实际的动作。1993年规划纲要的命运一定不要再重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