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太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sun 大学教师的那点事。

博文

导师的科研观决定学生的毕业与否及发展

已有 4380 次阅读 2010-2-25 21:47 |个人分类:有思有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导师

   近一两年来发现一些研究生做实验,程序中一些基本函数都没写对,结果就出来了。我把这当成一个问题,和很多人说了,大家有两种态度,亲自做实验的人都说很难保证实验过程中各环节都正确,而不亲自做实验的人大多说是会有这样的问题。然而,不管怎么样,这两类人都在发论文,那么论文中有多少问题或小问题,大多不会和外人说的,2,3流的科研成果就这样出来了。把这一问题扩展来看,其实是导师的科研观决定学生的毕业与否及发展的问题,为什么呢?

   第一,若导师自己追求“科研成果”大于追求“真理”,学生的实验中问题自然少不了,将来做出有影响的成果可能性就越小,甚至无能力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导师对科研成果的大小的定位决定着学生的课题和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如果导师要求学生必须是原始创新,那么显然3年5年很难做好,而若是导师要求学生是攻克一些挑战问题,自然自然大部分挑战很难,学生能及时攻克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怪不得的有人说,某些院士的博士生读了10多年还没毕业,而有些导师的博士生3年不到就吵闹着要毕业;

   第三,导师科研观直接影响着他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而不同的指导方式产生不同的科研过程和成果。例如,有些导师催着学生做实验发论文,而有些导师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后,认真写好论文并加强实验等等后在发论文,这种不同要求,常导致一些学生3年发不了1篇论文,而另一些学生1年少也发表3篇论文;

   第四,导师搞科研的目的影响着培养学生的目的,有些导师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带学生,一旦学生没利用价值了,那就不管不问了,让自身利生自灭,而另一些导师是培养人,不管学生有什么问题,也及时指出并要求进步,不会因为是自己的课题就要求学生好好干。

   总之,导师在科研方面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学生做课题的方方面面,最终反映到学生毕业和职业生涯中去,可以说导师就是研究生的"再造父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没什么过分之处,除非是有名无实的师徒关系。由此联想到,近早净化导师队伍和和将准合格导师培养成合格导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也是提高我国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侧面。为此,当务之急,建议国家明确要求导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做实验的时间不少于整个实验时间的20%,一方面让导师们不远离实践,另一方面,让导师起真真指导作用,否则,导师身份就成了一种敛财的身份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3829-29764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读博入门四部曲
收藏 IP: .*| 热度|

3 盖鑫磊 李志俊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