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明星的“八卦”与科学家的“轶事” 精选

已有 8839 次阅读 2010-1-21 19:58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学家, 八卦, 观察, 明星, 轶事

吕  喆

   据说,史上最牛的科学家之一牛顿牛爵士虽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却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那个著名的故事其实是他亲自“加工”过的【1】。咱就从这个“苹果砸牛顿脑袋”的轶事说起。

      教师或者学者提起科学家的名字时可能跟着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第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薛定谔方程”“卡诺定理”“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这些定律、方程、定理、理论等等非常学术气的东西。这些知识上过理工科大学的人都学过,但却未必记得住。就像我们大家都看过一场场电影或一个个电视剧,除了个别主角明星的经典桥段,很少有人能记得准剧情、也很难记得住里面所有的演员及其扮演角色的名字。科学家要想成为世界上尽人皆知(不仅限于学术界)的著名科学家,非得有点儿轶事不可。

     其实,很多关于科学家的轶事(逸事)或者说故事的流传很广,大家提起他们时总能津津乐道。例如,我们大家都对“瓦特呆看开水壶”、“牛顿被苹果打中头”、“伽利略上比萨斜塔扔铁球”、“爱因斯坦的小凳子模型越做越好”等故事耳熟能详,因为这些故事有的写进了小学语文课本,有的频繁出现在人物传记、各种文摘报刊之上,正是这些半真半假、亦真亦幻的传奇故事让我们记住了科学家,甚至有时也帮我们记住了一点儿科学原理,虽然这种记忆不够准确,也算聊胜于无了。这些有轶事趣闻的科学家,因为这些故事而在公众赢得了名望和人气,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这就如同现如今的娱乐圈里面的大腕明星们,我们或许通过一两部艺术作品记住了一个明星的名字、经典造型或台词,但这些要想长期记忆却很难,因为娱乐圈里有一个连“没出道儿"的丫蛋儿都知道的规则——“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了沙滩上”【2】,在新人辈出、新作频现的时代里,明星要不保持足够的出镜率,很快会被人淡忘。出镜(上电影、电视和舞台等)的机会其实比较有限,而且未必所有人都会去关注,还有没有高招?有,可以借助狗仔队整八卦消息、弄绯闻!于是,我们每天都能在各种网站、报刊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八卦新闻(具体例子我就不举了),很多明星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保鲜”,很多急于成为明星的新秀利用一些精心策划的事件、借助大胆出位的举动把有限的眼球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总之,他们所作的这一切皆为名和随后而来的利。

       科学家如果想要“著名”,也得抽空搞点儿轶事传奇。这不,据说牛顿就把在自己眼前不远处落下、砸向地面的那个苹果“加工”到了自己的脑袋上,然后“捂着脑袋”说:“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呢?”接着就通过一番思考,直接给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这是“瞎掰”!试想,如果苹果真砸在他后脑勺上,有多疼、会不会把未来的牛爵士砸晕先不说(估计不会,那时候苹果的品种不行,也没上化肥,所以个头肯定不大),首先他就不能判定清楚这个苹果是从树上掉下来的还是那个顽皮的孩子抛过来的;其次也不会直接得出垂直落下的结论,因为这是感受到了苹果下落的后果而不是观察苹果飞落的轨迹。所以,更靠谱的说法是“当时他正在沉思,而一个苹果刚好落下。于是他想,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呢?”【1】这个苹果在他附近不远处落下,他看到了苹果运动的轨迹。如果牛顿就这么说大实话,那么传奇色彩就没了,他牛顿也就不够神了。你想啊,人这一辈子,都有机会看到过苹果、鸭梨、松果、瓦片等从空中垂直落下,是不是都有机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不行,一定得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牛顿)也”,必先闹其鼠疫于剑桥而使牛顿上山下乡避祸、饿其肚皮于苹果树下、然后砸其头以苹果,遂苦思冥想其理,方得万有引力之定律,换句熟话(老百姓都熟悉的)说,就是“天上掉馅饼”落到人家牛顿嘴里了,别人眼馋也吃不到。(哎呀妈呀!)牛顿“神话”从此诞生了!许多年以后,福大命大造化大的牛哥念及此事,或许还在九泉之下微笑地念叨着:“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

      从考证科学史的角度讲,这次算是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借着这个事件的话头,大家可以重新对伟大的、著名的科学家牛顿爵士的学问和人品做一次NM开的评论(N+M=10,例如三七开、四六开)。说老实话,牛顿编这么个故事“忽悠”后来的有志科学青年们不太厚道,惹得大家没事儿老绕着苹果园里面的树转悠等着苹果砸脑袋启发灵感,弄得看园子的老大爷都挺紧张。但这种故事我们也就姑妄听之,倒也无须深信不疑,我们更需要注意它的启示作用而不是它的细节。这个苹果的故事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注意观察你周围的现象,哪怕这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要善于思考,这种思考首先可以帮你理解身边的现象,如果你的物理和数学够好,完全可以把一些现象抽象出物理模型和数学表达公式,能做到这一步,恭喜你,你也初步具备了科学发现的能力甚至当科学家的潜力

      我们可以说,就如明星需要八卦消息一样,科学家也需要些“轶事”,轶事可以让普罗大众记住科学家的名字,记住科学家的一些事迹,这也算是一种有望成功的科学普及,普通人甚至还可以从科学家的传奇故事中感悟一下科学发现的过程。但是,这些轶事应该尽可能地真实,否则,无论是科学家本人亲自“加工”过的,还是旁人“帮闲杜撰”出来的,都会因为真相被发掘而产生不好的影响。实际上,科学史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发掘,总结出以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而这些才是有志于科学研究者最该学习的借鉴的。

~~~~~~~~~~~~~~~~~~~~~~~~~~~~~

后记:

     本人很敬重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比较喜欢他们的传记和故事,更坚信广大人民群众的求知欲和判别能力,写此博文纯属调侃,希望活跃气氛,顺带着寓教于乐。

     本文于1月22日早晨作了若干修改,特别感谢吴中祥老师的评论。

~~~~~~~~~~~~~~~~~~~~~~~~~~~~~

参考:

【1】吴中祥:牛顿亲自加工的轶事证实了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吗?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870

【2】赵本山,小沈阳,丫蛋,毕福剑:《不差钱》(2009年CCTV春晚小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289311.html

上一篇:国产仪器研发之“浅”见
下一篇:小说《便衣警察》赏析之一——时代的印记
收藏 IP: .*| 热度|

17 武夷山 杨学祥 鲍得海 诸葛淑媛 陈儒军 刘进平 吴飞鹏 陈安 马丽丹 任国鹏 苗元华 李学宽 鲍海飞 葛素红 左正伟 丛远新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