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春捂秋冻”话秋季养生

已有 5242 次阅读 2009-9-2 14:35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春捂秋冻, 秋季养生, 中医保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捂秋冻” 增强抗病能力  

记者 张爽/报道http://cswbszb.chinajilin.com.cn/page/1/2009-09-01/C02/81151251725018192.pdf
       几场大雨过后,天气骤降,人们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便从炎炎夏日进入到了凉爽的秋季。有人开始忙着“抢秋膘”,还有人觉得秋季适宜进补,那么秋季究竟应该如何养生呢?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张焱副教授。

        《内经》中特别强调,人类养生必须掌握顺应自然界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而进行适时养生的原则。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一年之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季阳气渐升,至夏季阳气最盛,秋季阴气渐升,至冬季阴气是盛。而万物在四季中,春主生发,夏主繁盛,秋主收敛,冬主闭藏。
        张焱老师说,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宇宙万物中的一分子,人体中的气血运行、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及病理变化也会相应地随时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在春要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对于养生而言,春夏属阳,人体阳气处于生发旺盛状态,此时养生尤其要重视温补阳气;秋冬属阴,人体阴气处于收敛收藏状态,此时养生应当重视滋养阴液。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养生方法,广涉衣、食、住、行、精神情志等各个方面。
        在中国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就是指在春天阳气生发的时节,不要过早减少衣被,要更加注意保暖,实际上这是保护阳气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在秋天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时节,如果过早过多地添加衣物就容易使人体内的阳热较盛,导致出汗多而耗伤人体的阴液,同时,也不利于锻炼人体的耐寒能力。所以,在初秋天气渐凉之后,应当尽量让身体适应寒凉的气候变化,逐渐的少量添加衣物,避免出汗过多,以利于有效地保护好人体的阴液。可见,“春捂秋冻”一语,也是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指导下提出的。
        张焱老师还提醒大家,尤其是爱美的女性朋友,尽量不要在秋冬时节过多的去热薰汗蒸,连按摩都要根据情况禁止。因为人体阳气在秋冬季节要收敛潜藏,若是人为的用热气薰蒸,使体内的阳气向外耗散,就可以导致阳气损伤;若汗出过多,就会造成体内的津液外泄。久而久之,可使身体虚弱,对寒热调节能力下降,抗病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不但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还会引发各种疾病。
        她说,现在大街上各种薰蒸浴、桑拿浴、按摩的场所很多,这些本是源自于中医的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方法,若是脱离中医理论原则的指导,不分时间、地域、人群、体质等随意使用,非但无益,反而极其有害。中医学的养生保健,是在适时养生原则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顺应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及阳气生长和阴气收藏的季节特性进行养阳和养阴,保持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季阴阳变化的统一协调,才能使人体正气充盛,阴阳平衡,健康无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252913.html

上一篇:吃出健康——《内经》饮食五味入养五脏论
下一篇:胡永盛教授谈学习中医重在强化基本功
收藏 IP: .*| 热度|

6 武夷山 孟津 杨秀海 陈国文 吉宗祥 刘颖彪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