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吃出健康——《内经》饮食五味入养五脏论

已有 7618 次阅读 2009-8-26 13:57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健康, 中医养生, 内经

  《内经》中提出许多关于饮食五味内入五脏各有“所宜”的著名观点,五味入养五脏的理论,是中医指导临床治疗学和食疗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宣明五气》)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上述原文论述了胃是五脏六腑精气的来源,饮食物首先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接受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濡养。饮食水谷中的五味各自归属于所滋养的五脏:味酸的,先入肝;味苦的,先入心;味甜的,先入脾;味辛的,先入肺;味咸的,先入肾。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营养物质,充养布散于周身,使营卫之气运行畅通。其所化生的糟粕部分,按照六腑的传化次第下传于大肠、膀胱,变为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指出饮食五味入于体内后,各自内养于所属的五脏,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能够对五脏产生特定的联系和亲和作用,它们进入哪一脏,就会对那一脏发挥有益的滋养作用。无论药物,还是饮食物,都可以用酸、苦、甘、辛、咸五味进行分类和概括。五味对于人体五脏,各有所喜,可起到滋补、治疗的作用。例如: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脾虚者,喜甘味,因甘能补脾;心火盛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大葱、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这种药食气味与五脏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异性联系的观点,为中医药理学和食疗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昨天,在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在秋天吃一点辣味食物,可以补益肺气,抵抗秋凉。有读者反映:有养生学者说“秋不食姜”,在秋天禁止吃辣。如果说,在秋季里防止过食辛辣,以免助热,这是正确的。可是,说禁止吃辣,因为辣的都是辛辣燥热之品,助燥伤肺,就是不正确的了。中医药的理论是精深的学问,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的科学总结,决不是想当然的。其实,生姜、葱、生蒜、鲜辣椒等,没有一个是燥热的。辛味,不一定就是燥的,伤阴的,只有辛热的食用过多能够助热伤阴,比如白酒、干姜等。相反,中医认为,辛能养血润燥,如当归。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食用的辛味食物有:

    生姜:性味辛、微温。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能够解除诸肉的腥味,所以是烹饪最常用的佐料。古代医家有“夜不食姜”的说法,因为生姜辛散,夜晚是人体阳气收敛之时,所以不适宜在晚上食用。

    生葱:白:辛、平;叶:辛温;根须:平。葱味辛、性温;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主治风寒感冒轻症、痈肿疮毒、痢疾脉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对感冒、风寒、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痢疾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蒜:味辛、甘,性温。能温中健胃,消食理气,解毒杀虫。用于脘腹冷痛,饮食积滞,饮食不洁或食物中毒,呕吐腹泻,肠胃不和,痢疾;蛲虫病,钩虫病;肺痨(肺结核),百日咳。现代又用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流感,流脑等。生食、煨食、煮粥、煎汤,或捣泥、为丸服。生食有明显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灼痛感、恶心等。吃蒜还能产生口臭。大量服用,可减少胃液分泌。抗菌、抗原虫的作用,一般以紫皮蒜强于白皮蒜,生用强于熟用。凡肺、胃有热,血虚目昏,以及狐臭病人均忌用。

     辣椒:味辛,性热。能温中健胃,散寒燥湿,发汗。[参考]含辣味成分,主要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另含挥发油、蛋白质、钙、磷,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辣椒红素。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腹部有冷感,泻下稀水;寒湿郁滞,少食苔腻,身体困倦,肢体酸痛;感冒风寒,恶寒无汗。煎炒,煮食,研末服或生食。[注意]食用宜选味不甚辣、辛香而油润多肉者。不宜多食,过食可引起头昏、眼干,口腔、腹部或肛门灼热,疼痛,腹泻,唇生疱疹等。凡阴虚火旺、咳嗽、咯血、吐血、便血、目疾、疮疖和消化道溃疡的病人不宜服用。

    五味对人体五脏有补益作用,但是嗜食过多,就会导致脏气偏胜,阴阳失调,引发疾病,故《内经》中强调指出“气增日久,夭之由也。”告诫人们:如果过食某种气味日久,就会引发疾病,成为导致人生命夭折的主要原因。

    以《内经》中的医学理论为指导,引领人们吃出健康,是当今乃至未来中医的重要职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251539.html

上一篇:在感受秋爽气息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健康
下一篇:“春捂秋冻”话秋季养生
收藏 IP: .*| 热度|

5 王汉森 李传亮 孙学军 王号 吉宗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