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2024年1月,圕人堂进行了“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大讨论。今利用IMA圕人堂QQ群知识库进行点评。
“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这一议题,犹如一枚投入图书馆事业湖面的石子,在圕人堂社群中激起了持久而深刻的思想涟漪。这场历时数日、百余人参与的大讨论,远非一次坐而论道的空谈,而是一次对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与未来命运的集体叩问与务实探索。其意义与启示,可从三个层面窥见。
一、 多维透视:勾勒“发光”的立体路径
讨论并未流于口号,而是从多角度勾勒出馆员“发光”的现实路径,形成了丰富的共识:
能力重塑是根基。讨论明确指出,馆员的“光”源于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在数智时代,这要求馆员从传统的“图书管理员”向“知识服务者”转型,需掌握数据管理、AI工具应用、信息分析等新技能,同时坚守信息组织、知识导航等传统核心能力。如刘炜研究馆员指出,关键在于“以用户为导向,通过赋能馆员而赋能社会”。
组织赋能是关键。许多声音强调,“发光”需要适宜的土壤。馆领导作为“壶盖”,其高度、视野和担当,直接决定馆员“壶中水”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尊重专业、鼓励创新、提供平台的良好机制与环境,是馆员活力迸发的必要条件。同时,争取上级在政策和预算上的支持,也为馆员施展才华提供空间。
价值认同是内核。讨论超越了单纯的技能提升,深入精神层面。沈继武先生寄语年轻馆员要“树立服务意识”,麦子则指出馆员的幸福感不仅在于利益,更在于工作成就与被尊重。让馆员在服务中感受到职业尊严与价值实现,其内在动力才能被真正点燃,发出持久而温暖的光。
二、 直面现实:折射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讨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强烈的现实关照,并未回避严峻的挑战,折射出深刻的张力:
精英愿景与普遍现状的差距。讨论中不乏吴建中、李东来等“榜样馆长”的卓越实践,但更多基层馆员反映的是“有心无力”的困境。如成员所言,在经费紧缩、人员老化、行政化管理色彩加重的环境下,馆员常陷入日常琐碎,难以获得系统性的提升和支持。
技术赋能与职业替代的焦虑。面对ChatGPT等AI技术的冲击,馆员既有借助工具提升效率的期待,也深怀被边缘化甚至被替代的忧虑。讨论既肯定了AI在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辅助作用,也清醒地认识到,馆员独有的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和基于经验的综合判断,是技术无法取代的价值所在。
个体努力与系统支持的博弈。讨论既鼓励馆员“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强调个人学习和奋斗(即“素着养”);也深刻指出,若缺乏组织层面的系统规划与投入(如有效的继续教育、公平的激励机制),个体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易产生倦怠感。
三、 时代回响:超越讨论的深远意义
这场讨论的意义,已超越话题本身,成为观察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它是一次职业精神的集体淬炼。在数智浪潮的冲击下,讨论重新锚定了馆员的职业价值——不是技术的附庸,而是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中坚。它强化了行业内部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即“圕结就是力量”。
它构建了一个多元对话的公共空间。圕人堂平台让馆长、普通馆员、学界专家、学生等不同背景的“圕人”得以平等交流,打破了层级壁垒,形成了“贴近现实,关照现实,联系理论,旨在实践”的良好堂风,其模式值得借鉴。
它指明了“发光”的最终归宿——服务与赋能。让馆员“发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明亮图书馆前行之路”,最终更好地服务读者与社会。正如讨论所期许的,馆员的光亮,应汇聚成推动图书馆实现真正“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结语
“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的大讨论,既描绘了理想的星空,也丈量了脚下的路途。它告诉我们,馆员的“发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不懈的修行,更需要组织与时代的共同照亮。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这场讨论本身就如同一座灯塔,其光芒不仅在于提供了多少现成答案,更在于激发了整个行业持续思考、探索前行的勇气与智慧。唯有馆员个体、图书馆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同频共振”,方能迎来图书馆员群星闪耀、照亮知识文明前路的全新图景。
延伸阅读:
IMA圕人堂QQ群知识库(或者叫:“【ima知识库】圕人堂 QQ 群知识库”)。本群600周,圕人堂AI应用试水腾讯iam:【ima知识库】圕人堂 QQ 群知识库 https://ima.qq.com/wiki/?shareId=cb22efa77912bbaae54245fa5e4c887678e5d198fa7956ce2fb99907da25b4ed 有ima账号(免费注册)的老师可以进去先体验。该应用由www老师研制,感谢www老师的辛勤付出!
圕人堂AI的使用门槛很低,人人可用,即学即会。圕人堂AI是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关于圕主题的方方面面可以尝试。圕人堂AI生成的参考答案是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因为她凝聚了圕人智慧与力量。圕人堂QQ群知识库(http://tuan.pub/)可以检索以往的交流情况。圕人堂通过4000多个日夜的努力,已经较好形成了累积性信息且可以“复用”。欢迎圕人关注与利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7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