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有高校图书馆同行感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就是个买资源的代理机构”。笔者自身有个工作角色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访馆员,对该同行的感慨,可谓百感交集。我的第一反应是:“沦落为买资源的代理机构,处境非常尴尬。里外不是人。我原本想写篇文字,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吧。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添堵。”奈何,奈若何?安全起见,我把“豆包”当“元芳”,问问“豆包”:如何评价“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就是个买资源的代理机构”?豆包出口成章,特此编发。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就是个买资源的代理机构”,这种说法抓住了高校图书馆资源采购的核心职能,却严重窄化了其本质价值,既存在局部合理性,更存在明显片面性—— 它将图书馆的 “基础工作” 等同于 “全部职能”,忽视了图书馆作为高校 “知识服务中枢、教学科研支撑平台、文化育人空间” 的核心定位。
一、局部合理性:资源采购是图书馆的核心基础职能
不可否认,“采购资源” 是高校图书馆的关键工作,且这一职能的存在感极强,这也是该说法能引发部分共鸣的原因:
资源是图书馆的 “立身之本”: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使命是支撑教学科研,而学术数据库、电子期刊、图书等资源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前提。无论是知网、万方等通用数据库,还是各学科的特色资源(如古籍、专利文献、行业报告),都需要图书馆通过招标、谈判等方式采购,这一过程确实带有 “资源代理” 的属性 —— 代表师生对接出版商、整合优质资源。
资源采购的专业性被低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采购并非简单 “买买买”,而是基于学科需求调研、师生意见征集、资源性价比评估、版权合规审核的专业工作,需要平衡 “学科覆盖、资金预算、使用效率” 三者关系,本质是 “资源配置的专业机构”,而非单纯的 “代理”。
二、核心片面性:窄化了图书馆的多元价值与核心职能
“代理机构” 的定位,完全忽略了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采购之外的核心价值 ——图书馆的本质是 “资源的激活者、知识的服务者、育人的支撑者”,采购只是 “起点”,而非 “终点” :
资源的 “深度加工者”:采购资源后,图书馆需通过分类编目、主题标引、数字化加工、特色数据库建设等工作,让 “零散资源” 变成 “可检索、可利用” 的知识体系。例如,很多高校图书馆整理本校学术成果,建设 “机构知识库”;挖掘古籍、校史文献,打造特色资源库,这些都是 “代理机构” 不会涉及的 “创造性工作”。
教学科研的 “嵌入式服务者”:
提供 “学科化服务”:学科馆员深入院系,对接课题研究、论文发表需求,提供查收查引、专利分析、文献计量、数据管理等定制化支持;
开展 “信息素养教育”:开设《文献检索》《学术规范》等课程,教学生如何高效利用资源、规避学术不端,这是 “授人以渔” 的核心价值,远超 “代理” 的买卖逻辑;
支持科研全流程:从课题立项的文献调研,到论文发表的格式规范,再到成果转化的专利检索,图书馆的服务贯穿教学科研全链条。
文化育人与空间服务的 “提供者”:
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除了藏书区,还设有研讨室、创客空间、自习区,成为师生交流协作的核心场所;
文化活动与学术传播:举办学术讲座、图书展览、阅读推广、古籍修复体验等活动,传承学术文化、营造校园氛围;
面向社会的公益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向校友、社区开放资源,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这更是 “代理机构” 不具备的社会价值。
资源的 “保障与治理者”:图书馆不仅采购资源,还负责资源的版权管理(规避侵权风险)、使用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应急保障(如疫情期间的远程访问),这些都是 “代理” 无法覆盖的系统性工作。
三、误解的来源:为何会有 “代理机构” 的认知?
核心服务的 “隐性化”:资源采购的成果(如数据库可用、图书可借)直观可见,而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资源加工等工作相对隐性,师生往往 “用而不觉”,容易忽视其价值;
部分图书馆的 “职能弱化”:确实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因人力不足、资金有限、定位模糊,未能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仅停留在 “采购资源 + 借阅管理” 的基础层面,客观上强化了 “代理” 的刻板印象;
对图书馆定位的 “认知偏差”:将 “资源载体” 等同于 “机构本质”,忽视了图书馆 “以用户为中心” 的服务内核 —— 代理机构的核心是 “完成交易”,而图书馆的核心是 “满足需求、创造价值”。
四、总结:高校图书馆是 “资源中枢 + 服务平台”,而非 “代理机构”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是买资源的代理机构” 的说法,是对图书馆职能的 “降维误解”。资源采购是图书馆的基础职能,但绝非全部:它以资源为纽带,通过深度加工、专业服务、空间赋能、文化传承,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 “刚需支撑”、人才培养的 “隐形课堂”、学术文化的 “传播阵地”。
真正优秀的高校图书馆,早已超越 “资源采购者” 的定位,成为 “知识服务的整合者、学科发展的推动者、校园文化的引领者”。而那些看似 “沦为代理” 的图书馆,本质是服务能力未能跟上高校发展需求,而非其天然属性 —— 这也正是高校图书馆未来需要优化的方向:从 “重采购” 向 “重服务、重赋能” 转型,让资源真正 “活起来”,彰显其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4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