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麻省理工学院的新书《未来》(2018)

已有 477 次阅读 2025-11-26 08:28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7a42cfd485f6964e4ff5337c563cacc1_61pt42dO-VL._SL1500_.jpg

博主按:下文是2018年1月间起草的,忘记贴出了,后来就彻底淡忘了。现在补发吧,Better late than 

never.

麻省理工学院的新书《未来》(2018)

武夷山

 

2018年1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出版社出版了该校比较媒体研究及写作计划Nick Montfort教授的著作“The Future”。1月11日,MIT网站发布了MIT新闻办对作者的采访。

问:你的书提出,我们不仅应该预测未来,而且应该积极地“创造未来”。创造未来是什么意思?

答:我试图从不同类型的人物中抽取出一些原理,比如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主注: 鼠标之父),还有为纽约世博会和通用汽车公司设计过Futurama exhibit (未来世界展览)的Norman Bel Geddes,以及开发了个人计算的Alan Kay。无论您是创业者,还是在成熟的行业里工作,无论您是行动家、作家还是艺术家,人们是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未来的?积极有效地应对未来的人所做的一件事不仅是搞发明,颠覆旧东西,而且要展望新事物如何嵌入生活。

有些未来创造者是为成熟公司做设计。有些则像爱德华.贝拉米,他在1888年发表的畅销书“Looking Backward”(回望)的销量与《汤姆大叔的小屋》不相上下(博主:我的“爱德华.贝拉米----了不起的预言家”一文就是介绍他的,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43762.html),该书为美国提供了如何重组社会的新概念。按照他的展望,未来的社会将充分照顾个人的兴趣;所从事工作不符合自己兴趣的,每天可少干点;所从事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每天可多干点。一些乌托邦社区是受到贝拉米著作的影响的。因此,我考察试图以各种方式创造未来的人们。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不仅仅思考未来,不仅仅思考创造发明,还试图系统性地将二者统合起来。

问:那么在您看来,创造未来是不是总体上属于基于某项创新的渐进性的活动?

答:某些未来创造者,如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不仅试图推进渐进性变革,他也有着关于思维和计算的长程目标。不过,他找到了一种方式,通过实施小尺度改善来推进长程目标的实现,他提出了bootstrapping(自举程序概念框架)。

但并非一切事物都是渐进式的。你休想通过攀爬越来越高的树来实现登月。……另一位伟大的美国乌托邦作家是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她在一篇小说写道,一群男性探险者发现了一个女人国,那么,有什么事情是女人国做不了的?她们盖不了房子吗?她们不能自己解决觅食问题吗?她们搞不好自我管理吗?(博主注:该书有中译本《她的国》,2014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乌托邦论证,表明我们平素的思维是有问题的。有时候,即使往荒唐、极端的方向走一走也是有收获的,这样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认识社会。

问:有的未来学家展望社会创新,有的展望技术创新。在本书中,您描绘的恩格尔巴特是两种创新都思考的,这么说是否合适?

答:合适。……恩格尔巴特去世的时候,媒体的大部分讣闻标题都说他是鼠标发明者。现在人们用笔记本电脑时,几乎都不用鼠标了。但鼠标只是他的业绩的一小部分。……即使作为界面器件的鼠标消失了,他在计算史上的影响力绝不会消失。

   当然,数字新媒体领域还有其他人物,包括MIT的范内瓦尔.布什,他的思想影响了恩格尔巴特;还有Ted Nelson(博主注:超文本之父)和Alan Kay(博主注:笔记本电脑最早的构想者。“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便是他的名言)。……由于恩格尔巴特的工作的跨界性,我确实认为他特别重要,但是还有其他许多人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采用形形色色的不同方式应对未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11783.html

上一篇:我与DS的诗歌翻译对比13——勃朗宁的《夜会》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6 王涛 刘进平 尤明庆 钱大鹏 周忠浩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7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