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宜少不宜多,宜慢不宜快 精选

已有 6777 次阅读 2025-10-22 06:22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宜少不宜多,宜慢不宜快

武夷山

 

    正在阅读北大哲学系刘华杰教授的《舍象与秋水变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5年10月)。该书113页有如下文字:

博弈早就开启并互有胜负,但一般性的博弈与孤注一掷的豪赌还是不同的。透明、谈判可以减轻竞争烈度。人文学术对于加速创新贡献甚微,但是对于防范大的风险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可能影响大自然、人类群体的共同生存环境的研发项目,一条总体原则是,宜少不宜多,宜慢不宜快。少点,可以为子孙后代留有更多机会;慢点,发现问题后,还来得及调整。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宜提倡原地保护,而不是迁地保护,对后者要施加严格限制。”

对于这段话的意思,我心有戚戚焉。

我在2017年发表的“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谨慎乐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70713.html)一文中说:

社会永远需要激进的力量和保守的力量这一阴一阳,才能有序运行。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科学家和工程师主要属于推进者,好比汽车的引擎,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和公众主要属于制衡者和方向把控者,好比汽车的刹车系统和方向盘。这几个“阵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角色不同。如果我们还继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就不能听任技术洪流将我们裹挟而下,我们要学会在洪流中游泳,甚至还要争取疏导洪流的去向。

这与刘华杰所说的“人文学术对于加速创新贡献甚微,但是对于防范大的风险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意思很接近。

我很高兴地发现,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2019年在首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上说:“科技是车,人文就是刹车和方向盘,科技离不开人文。”

 

我在“宇称不守恒与社会中的不对称现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30061.html)一文中说:

传统到底是桎梏还是智慧之源泉?要看后人的能耐。需要特别小心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在不怎么成熟时,往往倾向于反传统,破坏传统,到这个人(或社会)逐渐成熟起来后,可能自然而然想去寻根,去寻找源头活水,可是却发现传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满目疮痍,此时后悔也没有多大用了。 这是一种“去留不对称”:你保留了不该保留的东西,后人还可以将它毁掉;你丢掉了不该丢掉的东西,后人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对待历史遗产,对待文物,对待传统,首先要取呵护的态度。

这与刘华杰说的“对于可能影响大自然、人类群体的共同生存环境的研发项目,一条总体原则是,宜少不宜多,宜慢不宜快。少点,可以为子孙后代留有更多机会;慢点,发现问题后,还来得及调整”,意思也是相通的,只不过我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的。事实上,我可以在“对待历史遗产,对待文物,对待传统”之后,加上“对待生态环境”几个字。生态环境破坏后,是很难恢复的。我在一篇文章(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20547.html)中说:

如果生态系统出了问题,比如森林被砍伐得不成摸样,或是被烧了,声景(soundscape)就弱了,且杂乱无章,好比乐队在没有指挥、没有乐谱的情况下胡乱演奏。美国内华达某山区搞过“择伐”,林业科学家认为,择伐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不会对森林的动物密度和多样性发生影响。事实如何呢?他(一位生物声学家)在择伐前后都去录过音。看表面,林子什么变化都没有,可是再次录音时,只有偶尔几声鸟鸣,蛙鸣虫鸣则几乎消失了。多年来,他总共去那里录音15次,他注意到,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生态状况确实有所恢复,但动物声景仍未完全恢复。

 

企鹅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了Alice Waters的新书A School Lunch Revolution(校餐革命),其中有一章谈用本地食材为学生制作午餐的益处。这与刘华杰“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宜提倡原地保护,而不是迁地保护”的理由,本质上是相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本地食材一般更适合本地学生,比如,不易出现食物过敏;同理,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的物种,如刘华杰所说,某些地方为了景观建设而轻率地引进漂亮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引进植物不适应本地环境而难以成活,更糟糕的是,出现外来物种入侵的可怕局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6899.html

上一篇:通过写作过程训练防止用AI代写文章的作弊行为
下一篇:对于中国的未来增长预期,不可忽视人口这一关键变量——日记摘抄1131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33 郑永军 许培扬 葛及 刘进平 崔锦华 汪运山 钟茂初 苏德辰 李志林 尤明庆 李璐 杨正瓴 朱林 胡泽春 王涛 王庆浩 李剑超 叶春浓 周忠浩 宁利中 王安良 钟炳 徐芳 邝宏达 陆仲绩 姚小鸥 鲍海飞 曹俊兴 赵凤光 杨学祥 汤敏骞 冯兆东 吕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6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