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古典经脉理论的构建、传承与创新(3)

已有 271 次阅读 2025-11-18 22:3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五、进一步提高临床效应,必须借助客观精细的科学理论

利用“客观精细”理论来提高针灸诊疗的临床效应,意味着将针灸从一门更多依赖个人经验的“技艺”,向一门可重复、可量化、机制清晰的“标准化技术”转变。把针灸从“个人经验”变成“可重复的系统方案”,同时保留其整体调节的优势。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能让传统技术更容易被现代医学理解。这是传统医学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创新并提高疗效的根本路径。

1.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优势与局限

传统中医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和动态平衡观,它将人视为一个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然而,其局限性也恰恰在于其理论的“模糊性”和“个人化”,或者说是“客观精细”的相对缺失。

(1)术语的模糊性:诸如“气滞”“血瘀”“脾虚”等核心概念,缺乏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精确定义和量化标准。不同医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诊断。

(2)经验的依赖性:诊疗水平高度依赖于医师个人的“悟性”和临床经验,即所谓的“医者,意也”。这使得优秀经验的传承和普及变得困难,疗效难以稳定复制。

(3)理论的黑箱:针灸为什么能镇痛?中药复方如何起效?传统理论用“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等来解释,这描述了功能结果,但未能清晰地阐明其具体的生物学机制。这是一个“黑箱”模型——我们知道输入(针刺/方药)和输出(疗效),但中间的具体过程是模糊的。

2. “客观精细的理论”是提高临床效应的关键

将理论客观化、精细化,不是要抛弃传统智慧,而是要将其升华,使其更清晰、可验证、可推广。

(1)实现可重复性与标准化:只有当一个理论足够精细和客观时,不同的医生在应用时才能得到相似的结果。这是将“个人艺术”转化为“公共科学”的必由之路,能极大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基线。

(2)精准诊断与治疗:精细的理论意味着更精准的疾病分型和更特异的治疗靶点。例如,同样是“头痛”,传统针灸可能循经取穴。但如果能通过精细研究明确,某种头痛是源于中枢神经敏化,另一种是筋膜激痛点牵涉,那么治疗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疗效。

(3)机制阐明驱动创新:理解了“为什么有效”,我们才能主动地去优化它。例如,如果我们通过研究阐明了针刺镇痛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机制,我们就可以开发出更优化的刺激参数(频率、强度、时长),甚至研发出模仿针刺效应的物理或药物疗法。

(4)与现代医学的对话与整合:客观精细的理论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沟通的“通用语言”。只有在同一话语体系下,中医才能更好地融入主流医学,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并吸收现代医学的成果来丰富自身。

3. 诊断环节的客观化与精准化

(1)利用神经节段理论进行“精准定位”: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在脊髓的特定节段存在联系(内脏-体表反射),这为经络的“脏腑-体表”相关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解释。

例如,当一个胃病患者(内脏问题)在足三里(ST36)出现压痛或条索状物时,可以从神经节段(腰髓段)找到关联。治疗心脏相关疾病时,可以优先选择心经、心包经上对应胸髓1-5节段的穴位(如内关PC6)。

这样,使选穴从“循经取穴”的模糊范围,精确到与病变脏腑神经支配相关的“靶点”,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选穴针对性。

(2)结合激痛点理论进行“病点识别”:激痛点是骨骼肌内可触及的高度敏感结节,其牵涉痛模式与许多经络病候和穴位主治高度重合。

临床上,将传统的“阿是穴”与激痛点诊断结合。通过触诊找到肌肉内紧绷的条索和最敏感的点,这往往是治疗的关键点。例如,肩周炎患者,不仅在肩髃(LI15)、肩髎(TE14)等常规穴位,更要在斜方肌、冈上肌等处的激痛点上进行针刺,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松解效果。

这极大丰富了“以痛为腧”的内涵,使其操作标准化,疗效更快速、直接。

4. 治疗环节的精细化与参数化

(1)针刺操作的量化与标准化:理论核心是,不同针刺手法(提插、捻转)和刺激量会产生不同的神经生理效应。临床应用包括:

量化刺激:明确“补法”和“泻法”对应的具体操作参数(如捻转角度、频率、持续时间)。研究表明,轻柔、小角度的刺激更易诱发放松、抑制效应(类似补法);而强刺激、大角度则更易产生兴奋、镇痛效应(类似泻法)。

控制深度:利用解剖学知识,精确控制针刺深度以达到不同组织层(如皮层、肌层、神经干附近),引发不同效应。如浅刺皮部可调节卫气,深刺至肌肉层可治疗深部疼痛。

取得的效果是,使得“手法”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技,而是可教学、可复制的标准化技术。

(2)电针参数的精准应用:理论核心是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

低频(2Hz):主要促使脑内释放内啡肽,产生长效、持续的镇痛效应,适用于慢性痛。

高频(100Hz):主要促使脊髓释放强啡肽,产生强效、快速的镇痛,适用于急性痛。

疏密波(交替):结合两者优点,防止耐受,疗效更全面。

例如治疗慢性关节炎,可选用2Hz的低频电针;治疗急性扭伤或术后疼痛,可选用100Hz的高频电针。取得的效果是,将“得气”这种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的电生理参数,使镇痛疗效可预测、可控制。

5. 机理阐释与方案优化

(1)利用神经影像学优化选穴方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发现,针刺特定穴位能特异性地激活或抑制大脑的特定功能区。研究表明,针刺太冲(LR3)能特异性地调节与情绪处理相关的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的活动,这为“太冲主治烦躁易怒”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治疗中风后失语时,可以优先选择那些被证实能激活布洛卡区等语言中枢的穴位。

这为传统穴位的主治功能提供了“大脑地图”级别的客观证据,指导临床进行更优化的穴位配伍。

(2)基于生物力学和筋膜学理论治疗疼痛:人体是一个由筋膜网络连接的力学整体。一个部位的疼痛可能源于远端的功能失调(力学链条)。例如治疗网球肘,不仅要局部取穴,还要检查颈肩部、甚至对侧下肢的力学平衡,因为整个手臂的发力模式可能才是根源。针刺调理相关肌筋膜链,可能会取得根治效果。

这将针灸从“点-线”思维,升级为“立体网络”思维,从整体生物力学角度解决复杂疼痛问题。

6. 疗效评估与方案调整

(1)引入客观化评价指标:使用痛阈测定仪、红外热像仪(观察体表温度变化)、表面肌电图(评估肌肉紧张度)、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等设备,量化治疗前后的生理变化。替代单一的“疼痛评分”,为疗效提供硬数据支持,并能更精细地指导后续治疗。

(2)建立“病证结合”的精准诊疗路径:将现代医学的“病”的诊断与传统中医的“证”的分类结合。例如膝骨关节炎(病),将其分为筋骨失养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亏虚型诊疗,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临床路径,既保持了辨证论治的个体化精髓,又具备了现代疾病的普适性诊疗框架。

筋骨失养型(早期):结合激痛点理论和电针,以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供为主(低频电针)。

寒湿痹阻型(疼痛明显):重在温通,可重用温针灸,选穴侧重阳明经以强壮筋骨。

肝肾亏虚型(晚期变形):调补全身,选穴侧重肝俞、肾俞等背俞穴,并配合下肢远端配穴以平衡力学。

7. 进一步构建“客观精细”理论的可能路径

(1)用现代科学语言“翻译”和“诠释”传统理论:将“经络”理解为以筋膜结缔组织为基础,涉及神经、血管、淋巴和生物信息传递的功能调控系统;将“气”理解为生命能量和信息流,可能与生物电磁场、ATP能量代谢、神经信号等相关;将“证候”(如肾阳虚)视为一个特定的系统性疾病状态或功能模块,并寻找其对应的分子网络、基因表达谱和生理生化指标。

(2)加强基础研究,打开“黑箱”:利用fMRI、PET等技术,实时观察针刺时大脑和身体的变化;利用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等技术,分析中药复方在体内的作用靶点和通路;研究针刺信号如何从体表通过神经、筋膜等途径传入,并调节内脏功能和全身稳态。

(3)推动临床研究的现代化: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疗效;发展符合中医特点的、客观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

以客观精细理论为追求,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知其然(针灸这个穴位能治这个病),更要知其所以然(它为什么能治,通过什么途径,最适合哪类病人)。这能将中医从一门富含哲思的“技艺”,全面提升为一门扎根于传统的“现代系统医学”。

8. 从“精确”到“精准”

利用“客观精细”的理论提高针灸临床效应,其核心在于“转化”——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生手中可用的、精细化的工具和策略。

这并不会削弱传统针灸的价值,反而是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武装”。一位掌握了这些客观理论的针灸师,其诊疗思维将是:诊断时,“触”(激痛点)、“析”(神经节段)、“观”(力学链条)结合;治疗时,“穴”(精准定位)、“术”(参数化手法)、“电”(频率选择)并用;评估时,“问”(患者主观感受)、“测”(客观指标)同参。

最终,实现从“我想这么扎”到“我知其所以然”,并且知道“怎样扎效果最好”的飞跃,从而稳定、显著地提升临床效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10775.html

上一篇:古典经脉理论的构建、传承与创新(2)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9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