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读书无用,方为大用 精选

已有 1574 次阅读 2025-11-8 11:12 |个人分类:胡思乱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20251108110220.jpg

我常想,读书这件事,最妙在一个""字。闲时读书,书亦养闲,两相宜。我的书斋不大,临窗设一案,案头总堆着些零散书册。晨光熹微时,最爱沏一壶清茶,随手抽一本,不必正襟危坐,但求心意相通。这般读法,倒像是与老友对谈,自在得很。

今人读书,多带着股急切。书架上的畅销书,总逃不开"成功""逆袭"之类字眼。这让我想起旧时琉璃厂的书铺,掌柜的见了熟客,先奉茶,再慢悠悠从柜底取出泛黄的线装书。那时节,读书是件风雅事,如今倒成了赶路。我这般年纪,早已过了求功名的岁数,反倒爱读些"无用"的书。譬如春日的柳絮,秋夜的虫鸣,看似无用,却最是养人。

周作人先生有段话说得极好:"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这话我常拿来作挡箭牌。友人笑我读闲书虚度光阴,我便搬出知堂老人来。其实读书如品茶,重在滋味。庄子谓"无用之用",恰似苏州园林的曲廊,多绕几步,反而见得真景色。

我的读书生涯,可分作三段。少年时在鲁西南乡下,书是稀罕物。记得邻居二叔有本残破的《水浒》,许我借三日。那时煤油灯下,字字如金,直读到鸡鸣。父亲是生产队长,家里唯有《毛选》可读,倒也读得津津有味。这般饥渴,倒像是陈年普洱,初尝苦涩,回味却甘。

八四年进大学,方知书海无涯。先是迷上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每期必读。那时的大学生,个个如饥似渴。图书馆的旧书库,成了我的乐园。寻根文学正盛,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阿城的棋王,都在纸上活起来。最难忘是读《百年孤独》,直如醍醐灌顶,还专门记了本笔记,学那魔幻笔法。

九五年后,转向哲学。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读到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记得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正值深秋,窗外梧桐叶落,书里书外皆是苍茫。这类书读多了,人也变得沉静,倒像是老玉,慢慢养出温润。

近些年最爱读些杂书。汪曾祺的散文,像极了江南的莼菜汤,清淡却有真味。有时也翻翻《诗经》,不必求甚解,但觉"蒹葭苍苍"四字,便有无穷意境。这类书读来,恰似冬日围炉,暖意自在其中。

关于读书方法,我倒有个歪理:读书须会"吹牛"。这话是跟北大郑也夫先生学的。其实吹牛是门学问,要把书读活了,方能吹得精彩。记得有回与文学院研究生同车,他们欺我理科出身,大谈文学。我便从《诗经》谈到《荒原》,从屈原聊到艾略特,直说得他们瞠目结舌。这般读书,倒像是烹调,食材须经翻炒,方出真味。

不过吹牛也要有度。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我这般年纪,早已过了争强好胜的时候。如今吹牛,但求怡情,不为压人。好比老北京人遛鸟,重在过程,不在输赢。

说到读书与时代,我常想起孔乙己。若是生在今日,这位老先生说不定能成国学大师。可见读书人要懂得顺势而为,但也不能全失了风骨。好比写字,既要临帖,也要有自己的笔意。

近日友人荐《大秦帝国》,我翻了几页便搁下了。不是书不好,是不合时宜。读书如服药,要讲个对症。年轻人读史可增锐气,我这般年纪,反倒该读些淡泊的。这好比岭南人喝凉茶,北方人饮烧酒,总要合了水土才好。

书斋里有副对联,是自个儿写的:"取乐读闲书,莫忧古人心。"这便是我现在的读书态度。有时夜雨敲窗,孤灯如豆,翻几页《陶庵梦忆》,或读段《闲情偶寄》,便觉时光静好。这样的读书,不求甚解,但得闲趣。 

如今电子书盛行,我仍爱纸墨香。每得新书,先要摩挲封面,闻闻墨香,这才读得进去。友人笑我守旧,我说这好比听戏,总要现场才够味。其实读书到最后,读的是个心境。诸葛亮说"淡泊明志",我谓闲书养心。尘世喧嚣,能得一隅安静,与古人神交,便是福分。

窗外暮色渐浓,该合上书了。茶已凉,墨尚香,这样的时光,最是宜人。读书之道,贵在自在。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求得些真趣,便不负这读书日了。

 

 



读书荐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9427.html

上一篇:把论文折成纸飞机
收藏 IP: 60.233.16.*| 热度|

11 崔锦华 许培扬 宁利中 刘进平 李志林 孟佳 雒运强 刁承泰 钟茂初 池德龙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8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