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一株株毛茸茸的“狼尾巴”在秋风中摇曳,它们不仅是五千年前海边古城的见证者,更是隐藏着无数科学奥秘的天然药库。
在海边古城遗址公园,一片片狼尾草在斜阳中低伏又扬起,仿佛在诉说五千年前的文明故事。当你漫步在海边沙滩、行走在乡间小路,或穿梭于城市公园时,也一定能看到它们挺拔的身影。
乍看之下,它们像极了我们儿时玩耍的狗尾草,但仔细打量,你会发现它们更加高大挺拔、充满野性,宛如植物王国中的“狼”与“狗”,各具特色。
一、生物学特性:狼与狗的草界较量
狼尾草与狗尾草,正如它们的名字所示,是一对容易被混淆的“草兄弟”。它们都来自禾本科,都拥有毛茸茸的花序,但在相似的外表下,却有着许多有趣的区别。
从形态特征上看,狼尾草就像它的动物界同名者——狼一样,更为高大威猛。狼尾草株高可达0.3-1.2米,而狗尾草则相对“娇小”,仅0.1-1米。
狼尾草的花序也更加粗壮,长度可达25厘米,刚毛长度约1-1.5厘米,多呈紫色;狗尾草的花序通常只有10厘米左右,刚毛长0.4-1厘米,多为绿色或黄褐色。
从生命策略上看,二者更是大相径庭。狼尾草是多年生草本,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狗尾草则是一年生植物,年复一年生死轮回,依靠大量的种子延续种群。
从生长方式上看,狼尾草丛生,“像成群出没的群狼家族”;狗尾草却多单生,互不牵连。
这些差异不仅是外形上的不同,更体现了它们在进化道路上选择的不同生存策略。
二、生态价值:从田间恶草到生态卫士
在人类漫长的农业生产史中,狼尾草曾长期被视为需要清除的杂草。《诗经》中的“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稂”指狼尾草,“莠”指狗尾草,都是农人欲除之而后快的田间杂草。
进而引申为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或人群中的“害群之马”。唐代诗人贯休、鲍溶等也在诗中提到“稂莠蚀田髓”,可见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恶名”源远流长。
然而,随着生态观念的转变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狼尾草的多种生态价值。
生态修复中的狼尾草:狼尾草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特性,使其成为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它的根系发达,能有效固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狼尾草更是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它们被大规模种植在遗址之上,因为根系很浅,不会破坏遗址本体,同时标识了良渚时期的台地分布。
城市绿化中的狼尾草:近年来,狼尾草因其独特的观赏价值而在城市园林中崭露头角。它们耐旱、耐湿、耐半阴,抗倒伏,关键还无病虫害。
叶片色彩可随季节变化,春季为淡绿色,夏季为深绿色,秋季为金黄色,冬天为灰白色,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四季景观。从夏初的茂盛到秋冬的枯黄,狼尾草为城市提供了持续变化的自然景观。
三、药用价值:隐藏在毛穗中的健康密码
作为一名药用植物学教授,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狼尾草在药用方面的潜力。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狼尾草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明目”的功效,可用于肺热咳嗽、咯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中医药性味与功效:从中医理论来看,狼尾草性平,味甘、淡,主要归肺、肝经。它具有清热止咳、凉血明目、解毒消肿等多重功效。
《四川中药志》记载它能“清肺热,止咳,通经络,治疮毒”。这些传统功效虽然在民间已流传许久,但直到近年才逐渐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验证。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狼尾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和多糖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狼尾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狼尾草的提取物对多种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这为其“清肺止咳”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与验方:在民间,狼尾草常被用于治疗多种常见疾病。
治肺热咳嗽:狼尾草全草15-30克,水煎服。
治目赤肿痛:鲜狼尾草适量,煎水熏洗患眼。
治痈肿疮毒:鲜狼尾草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狼尾草与狗尾草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但它们在药用价值上也有相似之处。狗尾草能“治痈瘀、面癣”,而狼尾草在治疗疮毒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四、文化与景观:从诗词到园林的跨越
狼尾草不仅在生态和药用方面价值显著,在文化和景观领域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文学世界中的狼尾草:狼尾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诗经》中“不稂不莠”的记载,使狼尾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植物意象之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描写的对象不一定是狼尾草,但其中描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命力,与狼尾草的特性不谋而合。
现代园林中的狼尾草:随着生态园林理念的普及,狼尾草作为一种优良的观赏草,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们萌发力强,易栽培,对水肥要求不高,管理成本低,而且丰富的株型、叶色、花序与质朴自然的气质,能为城市园林增加独特的美感与趣味。
在植物配置中,狼尾草常与岩石、水体及其他草本植物搭配,创造出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不同品种的狼尾草也各具特色:'紫叶狼尾草'叶片紫红色,观赏期长;'小兔子狼尾草'是最低矮的品种,适合前景种植;'东方狼尾草'花序呈现粉白色,优雅别致。
五、未来展望:多功能植物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生活的重视,狼尾草这种多功能植物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生态价值再发掘:狼尾草在生态修复、城市绿化、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掘。特别是在海岸带生态修复中,狼尾草的耐盐碱特性使其成为难得的优良材料。
药用研究新方向:虽然狼尾草的传统药用价值已得到部分验证,但其具体的活性成分、药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其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潜力,值得深入研究。作为药用植物学研究者,我们正在探索从狼尾草中提取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希望能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先导化合物。
综合利用前景:除了生态和药用价值,狼尾草还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其茎叶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狼尾草还是编织或造纸的原料,也可作固堤防沙植物。
这种多功能性使狼尾草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海边的风拂过狼尾草紫红色的花穗,如同羽毛般轻柔摇曳。站在沙滩上,望着这片顽强的植物,我不禁想到:它们既是五千年前文明的见证者,也是现代城市绿化的参与者,更是未来药物研发的潜在宝库。
从田间杂草到生态卫士,狼尾草的逆袭告诉我们,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的“杂草”,只有尚未被发现价值的生命。
下次当你遇见这些摇曳的“狼尾巴”时,不妨驻足片刻,也许你就能听到它们低语的秘密,感受自然的神奇与智慧。

《中药大辞典》:狼尾草
【拼音注音】 Lánɡ Wěi Cǎo
【别名】 稂(《诗经》),童粱(《毛诗传》),孟、狼尾(《尔雅》),董蓈(《说文》),宿田翁、守田(陆玑《诗疏》),狼茅(《本草拾遗》),小芒草(《植物名实图考》),狗尾草(《分类草药性》),者鼠根、狗仔尾(《广州植物志》),大狗尾草、黑狗尾草(《四川中药志》)。
【出处】出自《本草拾遗》。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狼尾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多生长田岸、道旁或山坡。广布我国南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须根较粗而硬。秆丛生,直立,高30~100厘米,花序以下常密生柔毛。叶精光滑,扁压,具脊;叶舌短小;叶片线形,长15~50厘米,宽2~6毫米,顶端长渐尖,通常内卷。穗状圆锥花序,长5~20厘米,主轴硬,密生柔毛;总梗长2~3毫米,密生柔毛;刚毛长1~2.5厘米,具向上微小糙刺,成熟后通常呈黑紫色,小穗通常单生,长6~8毫米;第1颖微小,卵形,脉不明显;第2颖具3~5脉,长为小穗的1/2~2/3;第1外稃草质,具7~11脉,与小穗等长,边缘常包卷谷粒;谷粒软骨质,披针形,与小穗等长;花药顶端无毛。颗果扁平长圆形,长约3.5毫米。花、果期秋、冬季。
【功能主治】 《湖南药物志》:"明目,散血。治眼目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狼尾草
【拼音注音】 Lánɡ Wěi Cǎo
【别名】 稂、童粱、孟、狼尾、守田、宿田翁、狼茅、芦秆莛、小芒草、狗尾草、老鼠根、狗仔尾、大狗尾草、黑狗尾草、光明草、狗尾巴草、芮草
【英文名】 Herb of Chinese Pennisetum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狼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Spreng.[Panicum alopecur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1.生态环境:生于田岸、荒地、道旁及小山坡上。2.资源分布:分布几遍全国。
【原形态】 狼尾草: 一年生草本。须根较粗壮。秆直立,丛生,高达30-120cm,在花序下常密被柔毛。叶鞘两侧压扁,基部彼此跨生,除鞘口有毛外,斜均光滑无毛;叶舌长不及0.5mm;叶片线形,长15-50cm,宽2-6mm,先端长渐尖,基部被疣毛。圆锥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25cm,宽1.5-3.5cm;主轴短,密被柔毛;总梗刚毛粗糙,淡绿色或紫色,长1.5-3.5cm;小穗披针形式,常为单生,长6-8mm。成熟后通常呈黑紫色;每小穗有2小花,第1小花雄性或中性,第2小花两性;颖不等长,第1颖质薄而微小,第2颖有3-5脉,长为小穗的1/2-2/3,与第1外稃等长或稍短于外稃;第2外稃平滑,质纸质,等长或较短于第1外稃,除先端外边缘全着同质的内稃。颖果长圆形,长约3.5mm。花、果期夏秋季。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寒冷湿气候。而旱,耐砂土。宜选择肥沃、稍湿润的砂地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直播。2-3月,将种子均匀撒入整好的地上,盖一层细土。分株繁殖:将草带根挖起,切成数丛,按行距15cm×10cm开穴栽种,盖土浇水。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每年施1-2次追肥,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明目。主肺热咳嗽;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湖南药物志》:明目,散血。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狼尾草
【拼音注音】 Lánɡ Wěi Cǎo
【别名】 大狗尾草、戾草、光明草[湖南.江西]。
【来源】 禾本科狼尾草属植物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Spreng.,以根、根状茎及全草入药。秋季采集,晒干。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明目。用于肺热咳嗽,咯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根或根茎1~2两,全草3~5钱。治目赤肿痛多用全草入药,余皆用根或根茎。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狼尾草根
【拼音注音】 Lánɡ Wěi Cǎo Gēn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狼尾草的根及根茎。全年可采。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解毒。治肺热咳嗽,疮毒。①《分类草药性》:"治疮毒,咳嗽,通经散寒。"②《四川中药志》:"清肺热,止咳,通经络,治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
【复方】 ①治热咳:狼尾草根炖猪心、肺服(《四川中药志》);②治咳嗽咯血:狼尾草根、茅根、水猪毛七,煎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狼尾草根
【拼音注音】 Lánɡ Wěi Cǎo Gēn
【英文名】 Root of Chinese Pennisetum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狼尾草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Spreng.[Panicum alopecuroide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1.生态环境:生于田岸、荒地、道旁及小山坡上。2.资源分布:分布几遍全国。
【原形态】 狼尾草 一年生草本。须根较粗壮。秆直立,丛生,高达30-120cm,在花序下常密被柔毛。叶鞘两侧压扁,基部彼此跨生,除鞘口有毛外,斜均光滑无毛;叶舌长不及0.5mm;叶片线形,长15-50cm,宽2-6mm,先端长渐尖,基部被疣毛。圆锥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25cm,宽1.5-3.5cm;主轴短,密被柔毛;总梗刚毛粗糙,淡绿色或紫色,长1.5-3.5cm;小穗披针形式,常为单生,长6-8mm。成熟后通常呈黑紫色;每小穗有2小花,第1小花雄性或中性,第2小花两性;颖不等长,第1颖质薄而微小,第2颖有3-5脉,长为小穗的1/2-2/3,与第1外稃等长或稍短于外稃;第2外稃平滑,质纸质,等长或较短于第1外稃,除先端外边缘全着同质的内稃。颖果长圆形,长约3.5mm。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解毒。主肺热咳嗽;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复方】 ①治热咳:狼尾草根炖猪心、肺服(《四川中药志》);②治咳嗽咯血:狼尾草根、茅根、水猪毛七,煎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疮毒,咳嗽,通经散寒。2.《四川中药志》:清肺热,止咳,通经络,治疮毒。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30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