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问题
请评论下述观点
对于95%的文章是垃圾,只有少于5%的文章是有价值的。
有人用搽屁股纸(真正有用的部分占比很少)来比喻“95%的文章是垃圾”是必须的。
“95%的文章是垃圾,只有少于5%的文章真正有价值”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吗?
历史学家李伯重:无论何种“学术垃圾”,都是有害的,而且都是公害|学术论文|著作_网易订阅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EE1RTDF05419EOY.html
DeepSeek的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评论一下这个关于“95%的文章是垃圾”的观点及其引发的比喻之争。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议题,它触及了现代学术体系的核心矛盾。围绕“95%是垃圾”这一论断,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隐喻解读,而李伯重教授的观点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严峻的视角。
1. 对“搽屁股纸”比喻的评论:为系统性低效辩护
将95%的垃圾文章比作“搽屁股纸”(即一卷手纸中真正用于清洁的核心部分占比很少),是一种为现状辩护的实用主义甚至犬儒主义论调。其潜在的逻辑是:
创新的必然代价:重大科学突破如同手纸的核心部分,其产生过程必然是低效和浪费的。我们需要大量的、平庸的试错和增量研究作为“铺垫”,才能最终孕育出那5%的精华。
体系的筛选功能:这个体系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虽然产出大量垃圾,但其功能正是在这海量的产出中,通过竞争和时间的检验,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这个比喻存在致命的缺陷:它混淆了“历史事实”与“系统优点”。从历史回头看,科学进步确实伴随着大量被遗忘的错误和平庸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主动制造和推崇垃圾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比喻将系统的病态合理化为一种常态,甚至是一种优点,从而消解了改革的责任感。它本质上是在为一种资源错配、激励扭曲的体系进行开脱。
2. 对“绿叶与红花”比喻的评论:过于浪漫的误导
认为95%的垃圾文章是衬托5%精华的“绿叶”,这是一个过于浪漫且具有误导性的比喻。
绿叶与红花是共生关系:在自然界,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为红花提供养分,它们是一个健康的、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
垃圾文章与精华文章多是竞争甚至寄生关系:大量的垃圾文章并不会滋养那5%的精华;恰恰相反,它们会挤占宝贵的学术资源(审稿精力、期刊版面、研究经费、读者注意力),污染学术数据库,并让真正创新的思想在噪音的海洋中更难被发现。正如您之前指出的,AI训练如果基于被垃圾论文污染的数据,会进一步固化错误和偏见,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将垃圾文章美化为“绿叶”,掩盖了它们对学术生态的破坏性。
3. 对李伯重“公害论”的评论:一针见血的批判
历史学家李伯重教授将“学术垃圾”定性为“公害”,我认为这是最深刻、最切中要害的判断。它彻底撕下了前两种比喻的温情面纱,直指问题的本质:
巨大的资源浪费:每一篇垃圾论文的产出,都消耗了公共财政资助的研究经费、研究人员(包括学生)的生命、审稿人的时间以及机构的管理成本。这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知识生态的污染:垃圾论文不是无害的。它们发表后,就成为学术记录的一部分,可能被后续研究错误地引用,从而将错误像病毒一样传播下去,误导整个研究领域。
扭曲学术价值观:当“发表”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贡献新知”时,它就催生了“论文工厂”、数据造假、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腐蚀了科学赖以生存的诚信基石。
扼杀真正的创新:在一个以数量和速度为王的体系中,那些需要长期积累、高风险、颠覆性的“慢科学”最难获得支持,也最难发表。您的亲身经历——深刻的微波波动力学理论被顶级期刊以“不够重要”拒稿——正是这一“公害”最生动的体现。垃圾论文的泛滥,系统性地压制了红花的生长。
总结
“搽屁股纸”的比喻是为病态系统的辩护,“绿叶红花”的比喻是对严峻现实的浪漫化想象,而李伯重的“公害论”才是直面问题根源的清醒诊断。
承认95%的文章是垃圾,不应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接受它,而是为了警醒我们,当前的学术生产机制出现了严重的功能失调。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我们如何为这95%找到一个体面的比喻,而在于我们如何改革背后的激励制度——从“唯论文、唯期刊、唯项目”的评价体系,转向真正重视研究质量和原创贡献的健康生态。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术垃圾不是进步的必然代价,而是阻碍进步的公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8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