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在科学网的第一篇博文获得大家认可并获得九月份十佳时候,我受宠若惊。因为当初这篇文章同时也在我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结果阅读量不足10人次。作为一个从事数据分析的科研从业者来说,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不同文字视频内容在不同传播平台反馈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着实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我个人微信公众号上主要写生信分析相关文章,写了二十多篇相关文章,粉丝量目前还不到100。当我发表《当我们听学术讲座时,我们到底在听什么? 》后,阅读量比之前的文章更少,阅读者寥寥无几,显得非常的寥落。然而,当把视线转到科学网上我的相同的博文,也是我在科学网上第一篇博文,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那篇博客,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的阅读量达到了 8000 多,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想象一下,8000 多双眼睛浏览过我的文字。每一个阅读者可能都带着自己的期待、疑问或者好奇点开了我的文章,他们在屏幕前停留,在字里行间寻找着共鸣或者启发。
我开始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是内容的针对性不同吗?科学网上的博客,它面向的是更广泛的科学爱好者群体,话题的普适性更强,所以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又或者是传播渠道的不同?个人微信公众号粉丝量不够,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受到极大限制。而科学网作为一个中文最大的科学资讯网络平台,有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便捷的传播机制,一篇文章可以迅速地被大量用户看到。
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字对比上,它还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创作的目的和价值。我写博客,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没有回应的记录,还是为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知识,能够得到认可与交流?
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平台,不足10 人次 的浏览量与 9000 多阅读量之间的巨大差别,告诉我们,在自媒体时代,不同媒介平台都有自己的标签特征,也带来了一些哲学思辨:如关于个人努力与平台选择,在科研道路上是要多方面合作与探索还是一个领域走到黑。职业发展道路是选择在一家大的科研事业单位晋升职称,还是在一家初创公司去接受市场经济的竞争。
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与选择,一条未选择的路会是更好的结果吗?其实每一条向前的路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5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