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已过,十五那天本想拍张月亮,奈何天公不作美,昨日正在读书,抬头一看,居然有一轮明月,果然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我也没心情拍了,看着看着突然就想起《黄帝内经》中“秋三月,此谓容平”的论述,秋季本是万物成熟收获之时,人当喜悦,然而为何众多敏感之人却在此时节陷入悲愁?
“悲哉,秋之为气也!” 这是战国宋玉在《九辩》中发出的慨叹,秋悲之情,自古有之,杜甫亦写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千古名句。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见淅淅沥沥秋雨,心有所感,写下了《秋窗风雨夕》,其中“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之句,将秋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短短二十句诗中,“秋”字竟出现了十五次,可见其悲秋之情深重。
古人观察大自然时发现,秋季农作物收获之后,植物开始凋零,有的动物也快要冬眠了。这时,人的生理功能也开始朝着阳消阴长方面过渡。从中医角度观之,秋季在五行中属金,与人的肺相应,而在情志则为悲,这种情志的对应关系显然是源于长期的观察。再看“悲”字的结构,正是“非”与“心”的结合,意指事与愿违的心理感受,而“非”字象形是两个人相背,意指心有所哀,徘徊于彼,无法开释,平添一种眷念之情。
当秋风萧瑟、草木黄落之时,自然界阳气日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亦随之相应变化。若人体肺气不足,或素有阴血亏虚,便易受自然界肃杀之气影响,产生悲忧之情。
宋代养生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云:“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此时人子最宜承奉,晨昏体悉,举止看详。”指出老年人最易在秋季产生伤感情绪,需要子女多加关怀。《素问》提出了秋季养生的总原则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强调在秋季应当早睡早起,保持情绪安宁,以缓解秋令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在饮食上,应当多吃甜的,甘入脾,土能生金,金气盛则不悲。同时应当有意识地接触令人愉悦的事物,达到“喜胜悲”的制衡,如听欢快音乐,看喜剧,与开朗的朋友相聚,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秋季防悲的最高境界,并非单纯消除悲情,而是达到《黄帝内经》所言 “使志安宁” 的状态。《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秋季情志调养的极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受外界萧瑟景象的过度影响。这正如《素问》所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只要精神内守,情志安宁,啥都不多想,又怎会受悲秋所困呢?
记得去年秋日,一位年轻患者来到诊室,诉说每逢秋季便情绪低落,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我为她开了甘麦大枣汤加减,临别时,送她一首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9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