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收到老友卜东波老师寄来的签名本《学有所承——研究生毕业传承会撷英》,这是他近期主编的一本颇具意义的文集。虽一直想认真翻阅,却总被琐事牵绊,未能如愿。前几日飞往上海的途中,终于得空打开这本书,在航程中初读部分内容;而今又在台风来临前的宁静里,一口气将它读完。心有所动,略记二三感受。
自2017年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每年都会举办“研究生毕业传承会”。这个会议别具一格,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汇报,而是由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向仍在求学阶段的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与体悟。更值得一提的是,登台分享的不仅有计算所的学生,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其他院所及清华、北大、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堪称一场跨校的“传经送道”盛会。说实话,初闻此会,我既觉新鲜,又感惭愧——这样好的交流形式,我竟至今才知晓。在我看来,每一所大学、每一个研究机构,都应当有这样一场“击鼓传花”式的传承仪式,让科研精神与实战智慧得以代代相传。感谢卜东波老师及其团队,将这份精华凝练成书,使更多如我一般后知后觉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所载内容的“现场感”与“共鸣感”。文章多出自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之手,记忆犹新、感悟正浓,没有经过时间的过滤与美化,因此格外真实、鲜活。也正因为分享者与读者几乎处于同一人生阶段,彼此之间没有代沟,读来分外亲切,极易引发共鸣。书中内容包罗万象:有人强调做研究需具备宏观视野,既要看得远、也要挖得深,追求新意与洞见,同时不放过细节;有人分享如何高效参与组会,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吸收;也有人总结撰写论文、讲好科学“故事”、选择投稿策略的实用技巧;更有科研思路的演变历程、多任务并行的应对之道,乃至跨领域转型的心得与顿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作者不约而同地谈到如何在漫长挫折中调整心态、保持韧性——这恰恰揭示出科研工作的常态:一帆风顺只是例外,而热爱,才是穿越困境最重要的支撑。
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因为它揭开了每一篇论文、每一顶博士帽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如果非要谈一点遗憾,书中所涉领域仍以计算学科为主。虽然这样一种传承模式具有普适的价值,我期待未来这样的活动能拓展至更多学科,让不同领域的学生直接从自己的领域产生共鸣、获得启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4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