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on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wonder

博文

西山道人的“种地经” ——《陈旉农书》

已有 716 次阅读 2025-9-21 12:34 |个人分类: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image.png

陈旉(1076~1154),南宋农学家,隐居于西山躬耕的全真派道人,自称“西山隐居全真子”,未科举,精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善将黄老之学引于实践,将种植经验编写成书——《陈旉农书》。

南宋绍兴年间,江南的春雨总是来得又细又密。安吉县的田埂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蹲在桑树下,手指轻轻抚过桑叶上的露珠,身旁跟着几个愁眉苦脸的村民。“陈道长,这地种了三年,麦子越收越少,桑树叶子也薄得像纸,可咋办哟?”村民阿福搓着手,声音里满是焦急。

这位被称作“陈道长”的老者,就是陈旉。他不是寻常的道士,更像个“泥腿子学者”——七十多岁的年纪,一辈子没求过一官半职,走到哪儿就把菜园子开到哪儿,种药、栽桑、养蚕,样样拿手。此时的南宋,刚经历过北方战乱,大批人逃到江南,原本宽裕的土地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像阿福这样“地瘦、粮少、桑弱”的难题,在村子里随处可见。

陈旉直起腰,指着地里的土笑道:“别急,土地就像人,饿了要喂饭,病了要吃药。你们看这黑土,看着肥沃,实则太黏,得掺些‘生新之土’让它透透气;那黄土地看着贫瘠,只要‘粪壤滋培’,照样能让庄稼‘茂盛而实坚栗’。”

他嘴里的“粪壤”,可不是随便的泥巴——在陈旉住的茅屋里,墙角堆着一个个陶瓮,里面装着牛粪、羊粪,甚至还有鹿粪、狐粪,旁边的“粪屋”里,碎稻草、谷壳和着污水沤成的肥堆冒着热气。

“这叫‘粪药’,”陈旉拿起一把腐熟的粪土,“不同的土用不同的粪,就像给土地开药方。黑硬的土用牛粪,发红的土用羊粪,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门道,也是咱种地的根本。”

村民们半信半疑,跟着陈旉试着给土地“治病”。他们按照陈旉说的,在桑园旁挖了深池,把淘米水、洗碗水都存起来,再混上落叶、糠壳沤肥;又学着把田里的杂草埋进土里,让它们烂成“绿肥”。过了两个月,原本板结的土地真的变得松软了,桑树叶也肥厚得能映出人影。阿福捧着桑叶直拍大腿:“陈道长,您这‘粪药’比真药还灵!”

其实,陈旉的“种地经”里,藏着更深的道理。他常对人说:“种地要懂‘天地人’三才,少一样都不行。”这“三才”,是他从几十年种地经验里琢磨出的核心——“天”是时节气候,“地”是土壤土地,“人”就是种地的心思和办法。

那会儿江南的农民都按老黄历种地,清明就撒谷,谷雨就栽桑,可有时候明明到了节气,天气却忽冷忽热。有一年清明刚过,村民们忙着播桑种,陈旉却拦住他们:“别急,‘时’和‘气’不一样。节气是死的,气候是活的,今年倒春寒,桑种撒下去会冻坏的。”他让大家等几天,直到桑树枝头冒出嫩芽(这叫“物候”),才动手播种。结果那年别处桑苗死了一半,他们村的桑苗却长得齐刷刷的。陈旉摸着桑苗说:“这就是‘顺天时,量地利’,但更要‘盗天地之时利’——不是等着老天爷赏饭,而是顺着它的脾气,把好处都用足喽。”

“地利”上,陈旉更是个“改造能手”。安吉多丘陵,高田缺水,低田易涝。他带着村民在高田旁挖陂塘(蓄水池),塘边种桑树,塘里养水牛。牛在桑树下乘凉,踩实了塘埂;桑树根扎进塘边的沃土,喝着塘里的水;天旱时,塘水浇田,涝时,田里的水排进塘——一块地既种了粮,又养了蚕,还喂了牛,成了“聚宝盆”。有村民问他为啥这么安排,陈旉指着陂塘说:“你看,桑树根深,苎麻根浅,套种在一起互不耽误;牛粪肥桑,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又能肥田,这叫‘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一点力气都不浪费。”

说到养蚕,陈旉的办法更是让村民们大开眼界。每年腊月,他会把蚕种铺在雪地里冻一天,说这是“浴种”,能淘汰弱苗;开春后,又用温水调朱砂给蚕种“洗澡”,防病虫害。蚕室里,他让大家用小炭炉控温,“穿单衣不冷不热刚刚好”,还得天天清理蚕沙,“蚕是‘忧虫’,住得干净才长得壮”。有一次,阿福家的蚕快结茧了,突然遇上连阴雨,蚕茧都发潮了。陈旉赶紧教他用盐藏茧:“把茧晒燥,一层茧一层盐,用桐叶隔开,封在瓮里,七天后再缫丝,丝又白又亮。”后来阿福用这些丝织成绢,换的米比往年多了两成,他逢人就说:“陈道长说‘唯藉蚕办生事’,真是一点没错!”

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陈旉74觉得该把这些“种地经”写下来。他带着书稿,走了几百里路,到真州(今江苏仪征)拜见知州洪兴祖。洪兴祖翻开书稿,只见里面写着“地力常新壮”——土地不会越种越瘦,只要用心养,就像活水一样永远有劲儿;还写着“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种地不在田多,而在精耕细作。洪兴祖越看越激动,当即决定把书稿刻印出来,让更多人受益。

这部书就是《陈旉农书》,虽然只有一万多字,却藏着江南农民的智慧:第一次记载了桑树嫁接技术,让桑叶产量翻番;第一次系统讲了“粪药”施肥,让贫瘠土地变肥沃;还第一次把“三才”理论用到种地中,告诉人们“人”能让天地的好处发挥到极致。

后来,安吉的桑园越来越多,蚕农们靠着陈旉的办法,“十口之家,养蚕十箔,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的”。再后来,这部书传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到了今天,有些农村还在用他的“桑基鱼塘”模式,科学家们也说他的“地力常新壮”和“生态循环”思想,和现代可持续农业不谋而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524-1502872.html

上一篇:氾胜之与三辅农法革新记
下一篇:七百年前的“科学奇人”郭守敬
收藏 IP: 114.243.119.*| 热度|

4 许培扬 张晓良 王涛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3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