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与“+AI”是人工智能(AI)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两种典型路径,核心差异在于技术主导权、应用逻辑和发展阶段。AI+中AI是主角,技术主动“入侵”并重塑传统行业(颠覆式),而+AI中行业是主角,AI只是被“拿来用”的辅助工具(改良式)。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共存,共同推动生成式AI、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向产业渗透。我们将从定义、核心差异、典型场景和发展关系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定义与核心逻辑“AI+”: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算法创新、模型突破或技术组合,主动改造或重构传统行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方式。本质是“技术找场景”,强调AI的技术溢出效应,目标是创造新价值或颠覆旧模式,其关键词是技术主导、创新驱动、从0到1(或从1到N的突破)。“+AI”:传统行业或企业基于自身业务需求,主动引入AI技术作为工具或解决方案,优化现有流程、提升效率或解决痛点。本质是“场景找技术”,强调AI的工具属性,目标是降本、增效或提质,其关键词是需求驱动、工具赋能、从N到N+1(渐进式升级)。维度 | “AI+” | “+AI” |
---|---|---|
主导方 | 科技公司、AI实验室、技术型创业团队 | 传统企业(如制造、医疗、金融等) |
技术深度 | 需底层算法创新(如大模型、多模态学习) | 侧重现有技术集成(如调用API、SaaS工具) |
驱动逻辑 | 技术突破→寻找应用场景 | 业务痛点→匹配AI解决方案 |
风险与成本 | 高(需持续研发投入、试错成本高) | 较低(依赖成熟技术,可快速落地) |
典型结果 | 催生新业态(如自动驾驶、AIGC) | 优化传统业务(如智能质检、AI客服) |
二者并非割裂,而是技术成熟度与应用阶段的互补:
“AI+”是起点:早期AI技术(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尚未成熟时,主要由科技公司主导探索(如AI+安防的人脸识别、AI+翻译的机器翻译),通过技术突破验证可行性。
“+AI”是规模化:当AI技术(如预训练大模型、边缘计算)足够成熟、成本下降后,传统企业无需自研即可通过API、SaaS或定制化方案引入AI(如中小企业使用钉钉/企业微信的AI助手),实现快速落地。
双向反哺:“+AI”的规模化应用会产生海量场景数据,反哺“AI+”的技术迭代(如制造业质检数据可用于优化视觉算法);而“AI+”的前沿创新(如多模态大模型)又会打开“+AI”的新场景(如工业设备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诊断)。
概括而言,“AI+”是技术引领的“破圈”,以创新为第一优先级,适合技术能力强、资源充足的科技主体;“+AI”是需求驱动的“渗透”,以效率为目标,适合传统企业快速解决业务痛点。未来,随着AI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演进,二者的边界将逐渐模糊——技术主导者可能更关注场景深度,而需求方也可能通过低代码工具参与技术创新,最终形成“技术-场景-数据”的良性循环。人机环境系统智能=“AI+”与“+AI”的可逆相态+人-机-环境三元反馈+时间演化。它把“谁革命谁”的争论,升级为“如何让革命与改良在同一系统里随时互转”,从而真正实现复杂世界的可持续智能。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本质是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其内涵不仅涵盖以技术为核心的“AI+”(即通过算法创新、模型突破主动探索新场景,如生成式AI重构内容生产、自动驾驶重塑交通模式),更包含以需求为导向的“+AI”(即传统行业或场景基于实际痛点引入AI工具优化流程,如制造业用AI质检提效、服务业用AI客服降本)。二者的协同构成了系统智能的完整图谱:“AI+”是技术创新的“先手棋”,通过前沿突破拓展智能边界;“+AI”是场景落地的“压舱石”,依托成熟技术解决具体问题,最终在“技术找场景”与“场景找技术”的互动中,推动人机环境系统向更高效、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智能形态演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9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