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词 厄尔尼诺 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暖池 障碍层 海气相互作用 台风生成 高温热浪 极端降水 西边界流 黑潮 复合灾害 风险安全
引子 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16天。雨季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29天,与1973年、2021年并列,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雨季;雨季累计降水量达356.6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从空间分布看,北京、天津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等地降水偏多1倍至2倍,仅河北西南部、山西西南部局部地区降水偏少。在气温方面,监测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气温达24.8℃,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四位。同时,今年8月期间,副高异常北抬停滞,与华北高温暴雨这两者背后有着密切关联,并涉及复杂的海洋-大气动力学过程。而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区域气候异常是重要的切入点。
切入: 西太平洋障碍层扩张对副高异常及中国东部极端天气影响研究
在厄尔尼诺事件发展期,热带西太平洋通常伴随降水减少和海表盐度升高。但当厄尔尼诺消退时,伴随大气环流的调整,对流活动和降水会重新在西太平洋增强。丰富的降水会稀释表层海水,直接导致SSS降低。厄尔尼诺事件若较强,其消退后这种“水文反弹”效应可能尤为显著。同时,ENSO事件会影响太平洋的大尺度环流。黑潮径流量和路径存在年际和年代际振荡。其变异可能会改变其携带水团的属性以及与周围水的混合,从而影响其源区的SSS。事件消退期,北赤道流(NEC)的分支、黑潮本身以及中纬度的低盐水团入侵等因素可能发生改变,向区域平流输送更多的低盐海水。
由此,厄尔尼诺事件消退,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及黑潮源区降水增多和/或低盐水平流加强,引起SSS大面积偏低。SSS下降促使障碍层增厚扩张:表层海水淡化, stratification 增强,混合层变浅。如果其下的温跃层没有同步变浅(甚至可能因海洋动力过程而加深),就会导致障碍层显著增厚和范围扩大。增厚的障碍层像毯子一样覆盖在暖池和黑潮源区之上,抑制了海洋下层热量向上混合层的输送,从而减少了海洋向大气供给的能量(特别是潜热通量)。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能量减少,可能会削弱局地对流活动,但此过程复杂。更关键的是,这种海气热通量的异常会改变大气边界层的热力结构,进而影响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强度和形态。副高作为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其维持和增强需要持续的能量供给。如果其“能量源区”(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区域)的海洋热量输送效率降低,可能会迫使副高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其脊线位置、西伸点和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异,以寻求新的平衡。副高的异常调整(如今年表现为强度偏强、北抬提前且稳定维持),会改变大型环流格局。其西侧和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更强盛,并与北方的冷空气更持续地在华北等地交汇,从而导致持续性高温(副高控制下)和强降水(副高边缘)。
需要注意的是,海洋和气候系统的变化发生在全球变暖的年代际背景下。暖池也在持续增暖扩张,黑潮变异也可能存在长期趋势。这些背景信号可能调制了年际信号(如ENSO)的表现和影响,使得极端事件更易发生。因此,有必要将海洋水文异常(SSS)与大气环流异常(副高) through 海洋层结(障碍层)和海气通量过程联系起来,这体现了海洋过程在气候变异中的关键作用。而西太平洋障碍层显著扩张,改变了关键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模态。障碍层抑制了海洋向大气的能量输送,这种强迫作用可能参与了今夏副高异常北抬并停滞的调整过程,从而引发华北极端高温和暴雨事件。
反割: 西太平洋台风生成依赖与障碍层阻碍
总体而言,障碍层(Barrier Layer, BL)对台风(或称热带气旋,TC)的生成、 intensification (增强)和强度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它主要通过调控海洋上层热力结构来施加作用。台风生成于海洋,其能量主要来源于海洋通过蒸发提供的潜热。海表温度(SST)高于26.5°C被认为是台风生成的首要条件,但SST只是一个表面指标。海洋上层的热含量(OHC,Ocean Heat Content)和能量的可用性更为关键。障碍层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能量库”和“稳定器”的双重角色。
台风过境时,强烈的风应力会导致海洋混合层(Mixed Layer) 加深。混合层下的海水通常更冷,这种垂直混合会将冷水上翻到表面,导致海表温度显著下降(称为“冷尾流”或“冷 wake”)。SST的降低会急剧减少海洋向台风提供的潜热通量,从而抑制甚至终止台风的增强,导致“自我衰减”。 障碍层是低盐度的暖水覆盖在高盐度的冷水之上,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盐度分层。这种稳定性像一道物理屏障,有效地抑制了风应力引起的垂直混合。混合层深度(MLD)很难穿透深厚的障碍层。台风无法将温跃层以下的冷水混合上来。SST的下降非常有限(通常小于1°C),而没有障碍层的海域SST可能下降3-6°C。在台风过境后甚至过境期间,海洋仍然能维持较高的SST,持续为台风提供巨大的潜热能量,支持其增强或维持其强度。在存在厚障碍层的海域,台风更有可能达到并维持其潜在最大强度(Potential Intensity),甚至出现快速增强(Rapid Intensification, RI)。而障碍层异常扩张的海域,其海洋条件将变得异常有利于台风发展。这可能导致台风季的生成位置向西北方向偏移,更靠近菲律宾以东和台湾东南部的海域。且强度更强,快速增强(RI)事件更多。 在这些海域生成的台风,从生命初期就能获得持续而充沛的海洋能量供给。因此,台风季中出现强台风、超强台风的比例可能增加,且快速增强(RI)现象可能更加频繁和显著。台风生成位置的偏移自然会影响其移动路径。更多在西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台风,其西行进入南海或北上影响东亚大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的可能性会增加。而副高异常北抬,会为台风的西向移动留下通道(副高南侧)。同时,副高边缘强烈的西南气流为台风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高能量海洋”(障碍层扩张)和“有利的大气引导流”(副高异常)相结合,可能使得台风季的威胁性显著增大。值得密切关注。
障碍层作为台风能量循环中至关重要的 “放大器”和“稳定器” 。它虽然通过抑制海洋冷却、保存上层热含量,为台风的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温床,并为其增强,特别是快速增强(RI),提供了近乎理想的条件。但是,故事远非如此简单,障碍层为已生成的台风提供巨大的能量支持(促进)同时,也能在初始阶段抑制台风的生成(阻碍)。在平静的天气条件下(台风生成前),障碍层的存在实际上会抑制日常的海气交换。一方面,障碍层稳定了上层海洋,抑制了风力驱动下的垂直混合和夹卷过程。这不仅抑制了冷水的上翻,同样也抑制了营养盐、气体和能量的垂直交换。这种“屏蔽效应”可能导致在微风条件下,障碍层区域的潜热和感热通量反而略低于无障碍层区域。海洋释放的潜热和感热是驱动大气对流的关键。低层大气的加热和湿润程度降低。这可能导致低层大气变得相对更稳定,从而抑制了深对流的发生和发展。障碍层维持的高SST可能是一种“虚高”。 SST的“虚高”背景下,因其下的热量被“锁住”,大气在天气尺度时间上无法有效提取这些能量,导致海气耦合程度降低。台风生成需要有组织、持续发展的深对流。一个因海气通量减弱而相对稳定的大气环境,不利于对流活动的组织和加强,从而可能延迟或阻碍热带扰动发展为台风。反之它可能要求有更强的大尺度强迫(如更强的低层涡度、更有利的高空流出)来触发对流,从而也提高了台风生成阈值的“门槛”。 由于障碍层这把“双刃剑”最终的综合效应,今年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扩大的障碍层会让一些微弱的热带扰动更难组织起来,导致台风生成总数略有减少或生成时间推迟。
弦方: 西太平洋障碍层扩张之于边缘海海洋热浪与极端海平面复合致灾
(待续...)
附记 海洋环境梯度论层化说气候灾害复合风险与安全治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9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