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O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POP

博文

文化学是如何被统一的?

已有 700 次阅读 2025-9-4 09:4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的合体,形成了地域多样性的文化,文化的模式,也是人文地理模式,它是环境决定性质的。也就是“天人合一”。

把“天地人”作为对象,是中国科学区别与西方物质科学的本源,它决定了东方的人的描述的数学、几何学、动力学和架构逻辑的哲学。在“牛顿”体系中发展的思维逻辑、方法学,始终未能覆盖“人文科学”的“知识逻辑”,人文科学发展的总逻辑在何处?

  1. 人的生存环境描述——文化产生的条件根源

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天文环境、地球物理环境、生命生态环境、社会价值环境。它们统一受“天体”的“能量周期”调谐。

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坐标系中,太阳东升西落和南北回归。产生昼夜晨昏变化、四季的热力变化。调节醒睡、四季生长,这是“热力”信号变化的信息学规律。

以地球为坐标系,以地轴为参考轴。则可以得到:

最美北京星轨图合集来了,听星空摄影师讲述拍摄秘籍→|北极星|拍摄|故宫午门_新浪新闻

中国的天球坐标系

星图(天文学名词)_百度百科

2.把地球地轴作为零点的时间模式

image.png

2.太阳能量调谐

image.png 

image.png

把太阳作为信号发生源,地球就成为信号的“信宿”。它的信号满足

image.png

能量信号调制,对地球的模式的影响:

(1)食物链能量的传递和衰减

食物链金字塔简笔画,食物链简笔画简单(第3页)_大山谷图库

(2)胡焕庸曲线:季风和水线与人口分布关系

(3)温度与王朝兴衰:竺可桢曲线

image.png

(4)马斯洛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启示意义_【快资讯】

需要进化的投射

3.把地球地轴作为零点的地球周期模式

由此,地球上的温度模式:

image.png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定出二十四个节气的吗? - 世相 - 新湖南

动物一天内最佳活跃期(周期)。

   天干地支图片免费下载_天干地支素材_天干地支海报-新图网

植物生长周期

天干 - 快懂百科

3.周期性模式的文化几何学表示

八卦图图片免费下载_PNG素材_编号z09i69exz_图精灵

自然界中的热力、四季、时间、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的时间周期模式表达。在时间上,它们的周期模式并不同步,则有:

(1)天文时开端:冬至

(2)地球地表地温开端:大寒

(3)生命生长开始开端:春节

image.png

用圆表示的,周期行为模式。是人生活的“环境”的周期性的数理描述。乐温在心理学中,一直寻找环境的描述,并企图建立它对人的影响,格式塔场论没有成功。在中国的科学中,且是数理模型意义的。

人体是个热机系统,天然的受这个环境信号调制:

image.png

由此,产生了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jpg

把所有循环放在一个圆上,进行表示,并采用数学编码,在没有三角函数的情况下,采用二进制编码。

R-C.png   

把这些做成人的“价值”观念,就构成了“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模型,在中国,不在西方。人文科学的统一的几何学表示,也不在西方,尽管,西方提出文化学概念,无意义。文化学的模型,早在中国就建立了。

4.文化能否作为心理刺激变量

OIP-C.jpg

从“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的人的“价值观念”的心身合一的体系。不是认知科学、不是居身认知,它是中国人建立的“中医的五行动力系统”。

五行,首先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五个动力要素,地球物理的环境模式的动力学被找到了。

环境是人体能量信号的调制着,也就受五个动力要素调谐,构成“信能通信”。

中医的模型,是动力学、控制学模型。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被三个基础渗透:

(1)气论——能量

(2)阴阳——高低能态、高低能态物质、相互作用物质

(3)五行——五个动力学要素

这些价值观念,又以语言学来编码,遍布文化,日用而不知。

4.文化是数理意义的

人在环境中,形成的模式,既是地域性的,也是普适性意义的,是人与自然的适应性、物理约束决定的。

文化是现象、中国“天地人”为对象的科学,包含了几何学表示(超越笛卡尔坐标系,它是生态坐标系)。包含了动力学(相互作用关系)。

建立它的数学公理表述,和推演体系,就建立了“天地人”的数理理论表述体系,顺便统一“文化学”。顺便推翻李约瑟之问。中国天然的存在科学,而不是文艺复兴开始的科学概念。

西方的叙事可能均存在问题:

(1)科学分离与哲学,还是哲学源于科学?

(2)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的科学起源,实验室建立,就作为一个学科来源?

是时候,重整科学史?尤其在人文转向数理的过程中,蕴涵了新的兴起。

广义自然人文信息力学.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8362-1500353.html

上一篇:心理学统一性:为何未产生于认知与心理方法学内部?
下一篇:心身统一处的中医可数理、可演绎、可计算
收藏 IP: 218.199.207.*| 热度|

3 许培扬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6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