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
要建立有限方程表达的理论架构体系,包含两个关键:
(1)变量与度规的规定。
(2)现象、动力、因子三者之间的数理联系,也就是因果律。
心理学历经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格式塔、认知主义等,其困扰的基本问题就是“变量”的界定。这就导致其实验方法学中的根本性困难:操作性定义的界定。
到认知提出时,指向“信息”和“信息加工”把人的问题的底层机理,指向了“信息属性”。仍然未能界定出“信息”为何物?
认知神经的出现,神经出现的变量,业内通常的共识是“频率编码”,频率可测度。但频率仍然不是“心理变量”。这使得“心理量”和“频率”仍然隔离。
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认知神经的普遍性方法,采用了统计学的“level”(等级)变量。并通用性的采用了“差异性”检验、中介、调节等方法。level的设置,从其方法学开始,就离开了“变量”的“量性”。变量的量性,使得这一方法体系的研究成果,难以靠近“数理方程表述”。
在心理学、认知、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期待“方程”表达的“心理学”原理或者机理,在这一方法学中,很难得以实现。在数学上发展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对称性等与心理量的连接仍然相对隔离。
信息和信号
人的信息系统中运行的是“信息内容”,“信息熵”是“内容变化”的“度量”。而“信号”才是“变量”,是“人的意义部分”。“信号”是“内容”。人的系统的驱动,是“信号”的“意义驱动”。对“人”的研究,是“人”的“意义”的“关系”。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需要建立三个基础量:变量(信号)、意义、能量、信息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广义信能关系”。狭义信息学,植根于“频率”,而把消息,界定为“不确定性的消除”。而信号不是“频率”。
人的变量
和人有关的变量:物理量、心理物理量、价值量、评价量、心理力学量等,神经编码量,人体生化量。这是变量意义的,也是“信号意义”的。
这不产生于“等级量”、不产生与“信息频率”、不产生于实验统计的“概率”。
数理心理学“量性”
人的统一性,避开“认知心理”、认知神经类的方法学,才能步入统一性。这是它的底层的“数理量”决定。这就决定了统一性,为何在“认知心理”、“认知神经”的主流方法学中,难以产生“数理架构”的根本原因。重整这些方法学,已经成为必然。
对人的“信号”和“信号表征”的对应物的属性进行定义,就会突破这种方法学的限制。这就进入了心理学的“量性”,它是统一性的根源之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6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