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笔者解答了两笔关于生成式AI的咨询,稍事梳理,供参考。
其一,让AI帮忙润色是不是就绝对行不通了?
有老师看到其他老师提供的信息:“汇报个情况:暑期去成都开会,听了场W老师的讲座,她分享了一次论文经历,说将一篇写好的论文发给GPT,请他进行修改,结果GPT帮助改完后,就认定这篇文章是GPT写的,W老师去投稿时发现 AI查重率几乎 100%,再怎么投诉都不行,只能重新另写一篇。她提供的解决办法是:如果要用 GPT等,必须慎重,可以拆散成一小部分单拧出来请它修改,最后还要人脑加工。所以请提醒学生利用 AIGC时要特别小心,如果学生将3万字毕业论文整体提交 GPT修改润色,最后就有可能AI查重不过,就要重写了,那就麻烦大了。如果有其他好的解决办法,也请分享。”问我像这种情况让AI帮忙润色是不是就绝对行不通了?
这方面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抱歉!因为涉及的变量太多了。AI查重本身是不靠谱的,几乎都是探索型实验性产品与服务。这方面的产品非常多,各自的数据源、算法、界定标准是发展变化的。有些场合,有关方面是为了最省力,机械利用查重结果。生成式AI,当前的技术迭代很快,相关的标准、规范滞后。
用魔法打败魔法。我借助生成式AI豆包回答这位老师的提问:
从案例来看,AI 润色并非 “绝对行不通”,问题核心在于使用方式的 “粗放化” 与 “边界模糊” —— W老师的经历,暴露的是 “整体提交 + 未深度人工干预” 导致的版权归属争议与查重危机,而非 AI 润色工具本身的不可用性。要让 AI 辅助润色合规且有效,关键在于建立 “人工主导、AI 补位、边界清晰” 的使用逻辑。
首先需明确风险根源:当前主流 GPT 类工具多采用 “云端训练 + 文本留存” 机制,若直接提交完整论文,文本可能被纳入 AI 数据库,后续其他用户(或工具自身)调用时,易出现 “AI 认定原创权”“查重 100% 重合” 的情况;同时,AI 润色若未经人工调整,可能因过度依赖模板化表达、改写逻辑偏离学术规范,反而稀释原创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 AI 润色,而是需调整使用策略,贴合学术写作的严谨性要求:
拆分使用,控制输入粒度:如W老师后续建议,避免提交完整论文,而是将 “段落逻辑梳理”“语句通顺度优化”“专业术语规范” 等单一任务拆分,每次仅输入数百字的局部内容,减少文本被完整留存的风险;人工主导,强化 “二次加工”:AI 润色后必须经过人脑 “再创作”—— 比如调整 AI 改写的论证逻辑、替换模板化表述、补充个性化案例或数据,确保核心观点、研究思路仍完全归属作者,AI 仅作为 “语言打磨工具” 而非 “内容共创者”;前置查重,规避版权争议:润色后先通过学校指定的学术查重系统(而非单一 AI 工具)预检测,若出现高重复率,及时追溯 AI 改写片段,人工替换或删除重合内容;遵循规范,明确 AI 使用边界:目前多数高校、期刊已出台 AI 使用指南,需提前确认规则 —— 例如是否要求标注 “AI 辅助润色” 的范围,避免因未声明而触发学术不端争议。
简言之,AI 润色的 “可行性” 取决于 “人如何掌控工具”:将其定位为 “学术写作的‘语法纠错仪’‘表达优化器’”,而非 “论文改写机”,再通过拆分使用、人工把控、前置检测三重防护,就能在利用 AI 效率的同时,守住学术原创与合规的底线。若完全依赖 AI 完成润色甚至内容生成,才是真正 “行不通” 的风险行为。
其二,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员怎么提高科研水平?
近期圕人堂另有一位新入职图书馆员提问:“请教个问题,作为新入行的图书馆员,怎么提高科研水平?在没有AI之前,我们曾经写研究生论文时,导师还让在选题后看个几十篇相关论文,现在我写一篇论文,也看了一些已发表的知名期刊的论文,从中得到灵感启发,写出一篇论文,但是,在豆包或者其他AI工具直接生成的论文,感觉比自己辛辛苦苦写的论文还要好很多,那我们写论文时,是不是可以用AI直接生成?本人把生成的论文研究透了,是不是科研水平也提高了?”我将豆包生成答案,简化为:“作为新入行的图书馆员,提升科研水平需要在适应技术变革的同时坚守学术本质。记住:AI 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但科研能力的核心 —— 问题洞察力、逻辑思辨力、实践转化力 —— 只能通过持续的学术训练获得。正如《图书馆》执行主编王兰伟在培训中强调的:'技术可以加速知识传播,但无法替代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只有将 AI 的高效性与研究者的创造性深度融合,才能在图书馆学领域开辟新的学术天地。“图书馆员写作与投稿难度的大幅提升,本质是学术环境升级、行业职能转型、技术冲击与职业特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书馆员的核心身份是 “服务提供者”,而非 “专职研究者”,其写作与投稿的难度本质是 “日常工作与学术研究的时间冲突”“传统经验与新兴知识的能力断层”“个体创作与行业竞争的资源差距” 共同导致的。要应对这种难度,需图书馆员在 “明确研究方向(聚焦自身实践优势,如特色馆藏、用户服务)”“分阶段提升技能(先掌握基础实证方法,再学习 AI 合规辅助)”“主动链接学术资源(如加入图情领域学术社群、参与合作研究)” 三方面发力,才能在提升写作质量的同时,降低投稿阻力。
生成式 AI 的应用与科研能力的提升,本质都是 “人” 与技术的关系命题。无论是学术写作中对 AI 的 “可控使用”,还是图书馆员借 AI 破局科研困境,核心都在于:技术是效率工具,而非创新主体;人类的思辨力、创造力与对专业本质的坚守,才是突破问题的根本。人工智能时代,唯有以 “人” 为核心,让技术成为拓展认知、优化实践的 “羽翼”,而非替代思考的 “捷径”,才能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守住学术与职业的核心价值,真正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共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