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引力质量—电磁质量关系”等问题的十点答复
撰写:孙文明(东京大学理学部)邮箱:sunwenming@bjskxj.cn日期:2025-08-18
问题 1:等效原理与“两个带电质点处于平衡就等效于惯性质量为0/2m”的设想是否成立
来信观点(概述):
设想在真空中两个质量均为 m、带等量同种或异种电荷的质点,在万有引力与静电力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由此尝试用等效原理把每个质点的“惯性质量”等效为 0 或 2m。
简要结论:
不成立。等效原理并不允许把非引力相互作用“抵消”成惯性质量的改变;系统的总质量-能量应计入静质量、场能与相互作用势能,平衡并不意味着惯性质量为零或加倍。
详细说明:
在相对论中系统的不变质量 M 由总能量给出:M c^2 = sum_i(m_i c^2) + U_em + U_g + ...,其中 U_em = (1/(4*pi*epsilon0)) * q1*q2 / r,U_g = -G*m1*m2/r。
若两带同号电荷相距变远,U_em > 0 使 M 增加;若异号电荷束缚,U_em < 0 使 M 减少(即结合能为负)。无论何种平衡布置,粒子各自的惯性质量并不会被“置零”或“加倍”。
等效原理(弱等效原理)陈述的是各类试验体自由落体加速度与其内部属性无关;它不把电磁力等同为重力,也不允许把非引力相互作用通过坐标变换消掉。
问题 2:“爱因斯坦电梯”含电荷情形是否破坏等效原理
来信观点(概述):
在绝缘电梯中设置带电体,使电梯内的试验电荷在万有引力与静电力下平衡;问:电梯自由下落时是否还能维持等效原理?
简要结论:
不破坏。等效原理只要求在自由落体的局域惯性系里消除“纯引力效应”;电磁力属于非引力相互作用,在自由落体系中依然存在并决定带电体的运动。
详细说明:
局域意义:等效原理是局域命题。在足够小的时空邻域里,引力效应可通过选取自由落体坐标消除,但电磁四势 A_mu 与电磁张量 F_{mu nu} 不因坐标选择而消失。
因此,自由落体中的带电体仍受洛伦兹力 F = q(E + v x B),这与等效原理并不矛盾。
问题 3:中子引力干涉实验是否违反弱等效原理(WEP)
来信观点(概述):
中子在引力场中的干涉条纹随质量 m 变化,似乎与“质点在引力场中的行为与质量无关”的弱等效原理矛盾。
简要结论:
不矛盾。干涉相位对质量的依赖来自量子相位 S/ħ,其中经典作用量 S 含 m;而自由落体轨迹(加速度)对 m 不敏感。WEP 讨论的是轨道动力学而非量子相位。
详细说明:
对科尔纳-奥弗豪泽-韦尔特(COW)型实验,干涉相位近似 Δphi = (m*g*A)/(ħ*v)(A 为干涉回路有效面积,v 为中子速度)。
轨迹方程(经典极限)中 m 约去,满足 WEP;但量子相位 ∝ m 并不与 WEP 冲突。
问题 4:“电量不满足洛伦兹变换,故电磁质量不能是惯性质量一部分”的论断是否成立
来信观点(概述):
来信认为:若保持电子电荷值不变,而引力(惯性)质量随速度按洛伦兹变换变化,二者“不同步”就出现不协调。
简要结论:
不成立。电荷是洛伦兹不变的守恒量(四流 J^mu 的标量积分),质量-能量属于能动张量 T^{mu nu} 的成分;把“惯性质量”分拆成“电磁质量+其它”并逐项要求同一变换规律并无物理必要。
详细说明:
狭义相对论的能量-动量关系:E^2 = (pc)^2 + (m0*c^2)^2。电荷 Q 为洛伦兹不变的守恒量,满足 dQ/dt = 0 与四维连续性方程 d_mu J^mu = 0。
系统的“质量”在现代语言中是总能量 E_tot/c^2 的同义表达,其中可包含场自能与相互作用能;对“电磁质量”的历史概念在 QED 中被重整化吸收,不构成独立的可观测分量。
问题 5:正负电荷与总为正的电磁场能量密度是否矛盾;“中性原子电磁能量为零”是否正确
来信观点(概述):
来信指出:电荷有正负,但电磁能量密度 u = (epsilon0*E^2 + B^2/mu0)/2 始终为正;又称中性原子的电磁场能量为 0。
简要结论:
不矛盾,且“中性原子电磁能量为零”并不严格正确。能量密度与场幅度平方成正,故总为正;电中和使远场相消、降低系统总场能,但束缚体系还包含负的相互作用能(结合能),并非能量恒为零。
详细说明:
当正负电荷靠拢,中间区域的场强减小,场能 U_field 降低;能量差以光子、热或动能等形式释放(如 e^- + e^+ -> 2gamma)。
对原子,库仑势能为负,辐射后达基态;体系总能量 E_total = m_nuc c^2 + m_e c^2 + U_int/c^2(以能量记)低于相隔无穷远的两自由粒子之和。
问题 6:“电磁力远大于引力”与“电磁质量远大于惯性质量”是否相关
来信观点(概述):
来信以氢原子为例引入狄拉克大数,写出 Fe/Fg ~ 2.27×10^39,进而推想“电磁质量”远大于“惯性质量”。
简要结论:
两者无直接逻辑关系。Fe/Fg 比较的是两种相互作用在相同距离下对带电/带质量粒子的力强度;“质量”是能量的度量,与力强弱的比值不是同一概念。
详细说明:
对 e^- 与 p^+:Fe/Fg = [(1/(4*pi*epsilon0)) * e^2] / [G*m_e*m_p] ≈ 2.27×10^39(数量级)。
该结论仅反映耦合常数的巨大差异(k_e 与 G),而非质量可分解为“电磁部分”。
问题 7:“电磁质量没有体积,因此 QED 点粒子模型正确”的推断是否可靠
来信观点(概述):
来信称:引力(惯性)质量“有体积”,电磁质量“无体积”,因此点模型正确。
简要结论:
推断不严谨。QED 将电子视作点粒子是基于散射实验上未见到有限半径(<~10^{-18} m)的经验事实与可重整化要求,而非由“质量是否占体积”推导。
详细说明:
“体积”并非基本物理量;质量源于拉氏量参数与对称性破缺(如希格斯机制)。电磁场能量密度可在空间分布,但对点电荷的自能在经典理论中发散,在量子论中以重整化处理。
问题 8:“电磁质量与引力质量可以分离;中性介子与带电介子质量相等”的说法
来信观点(概述):
来信以中微子(带质量、无电荷)为例强调“可分离”,并断言中性介子与带电介子质量“相等或近似相等(其实相等)”。
简要结论:
概念需要更正。粒子的“总质量”并不按“电磁部分+其余部分”普适分解;中性介子与带电介子质量并不相等,例如 pi^0 ≈ 135 MeV,pi^± ≈ 139.6 MeV,差异来自电磁修正与夸克质量差。
详细说明:
中微子质量的产生机制与标准模型拓展(如西赛机制)相关,与“电磁质量”无关;中性而有质量并不意味着“质量可分拆”。
介子谱清楚显示带电/中性态存在质量分裂,说明电磁相互作用对强子质量有可测修正。
问题 9:“机械波可以看作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表现形式”是否成立
来信观点(概述):
来信把机械波的弹力视为电磁力,从而把机械波类比为介质中的电磁波。
简要结论:
不成立。尽管固体中的弹性常数源于电子轨道与电磁作用,但“机械波”和“电磁波”是不同自由度的波动:前者是介质质点(或应力)扰动,后者是无介质的电磁场扰动。
详细说明:
机械波需要介质,其速度取决于介质弹性与密度;电磁波在真空也能传播,其速度由真空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决定(c = 1/sqrt(epsilon0*mu0))。
两者满足不同的场方程与边界条件,不能互相“等同”。
问题 10:绝对零度下的能量均分定理与量子零点能是否矛盾
来信观点(概述):
来信指出:布朗粒子在 T=0 按均分定理应无动能,但量子体系在 T=0 仍有零点能,从而引出“引力质量能量为0而电磁质量能量不为0”的说法。
简要结论:
不矛盾。能量均分定理是经典高温近似;在量子极限(k_B T << 能级间隔)均分定理失效,体系存在零点能与量子涨落。把差异解释为“电磁质量与引力质量分离”并无根据。
详细说明:
例如量子简谐振子在 T=0 的平均能量为 (1/2)ħω,非零;而宏观布朗粒子需考虑量子环境与耦合谱密度,经典极限下才恢复均分。
—— 以上答复仅针对来信中若干关键论点,力求在现代理论物理框架内给出一致、可检验的解释。欢迎继续交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0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